素简行世,修一颗通透心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供稿
2022年9月23日
人生如长河,有人乘浪逐波却终被洪流裹挟,有人结筏自渡反倒行稳致远。差别不在境遇,而在心态与修为:以勤为桨,可破浅滩;以善为舟,能渡暗礁;以素简为帆,方得自在航向。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真正的人生真谛,恰在对心态的淬炼、对言行的修持、对欲望的省思中逐渐显影。
心态是命运的掌舵者;“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心态的魔力,在于能将尘埃化作星辰,将荆棘铺成坦途。稻盛和夫曾说:“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这与“心好,命就好”的东方智慧不谋而合——并非唯心的宿命论,而是心态对行为的驱动:积极者在困局中看见机遇,消极者在坦途中放大障碍。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呐喊“成为你自己”,恰是对“活得更像自己”的哲学注解。当一个人摒弃外界的评判标准,专注于“好好做自己”,内心的稳定便会生发出强大的磁场。就像深山古松,不与春花争艳,不向秋风折腰,仅凭扎根岩缝的坚韧,便成就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象。这种由内而外的笃定,正是好运气最可靠的通行证。
勤与善是人生的承重墙;“能走多远,看勤;能站多高,看善”,这朴素的道理里,藏着最坚实的生存哲学。孔子论“天道酬勤”,强调“不怨天,不尤人”,恰是对“偷过的懒,就是命运的惩罚”的古老诠释。勤不是盲目忙碌,而是如曾国藩所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的警醒——它让我们在机遇来临时有底气承接,在困境降临时有能力破局。
善则是更深沉的力量。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善良是人性本具的光明,正如“行过的善,就是人生的奖励”。这种善并非刻意的施舍,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共情。就像大地承载万物而不言,江海容纳细流而不矜,真正的善不求回报,却在无形中搭建起人生的高度。当一个人既以勤立身,又以善待人,便如建屋有了承重墙,任风雨侵袭而根基稳固。
素简是灵魂的净化剂;“活得极致,一定是素与简”,这句话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领悟遥相呼应。梭罗说“我们大多数人过着平静的绝望生活”,恰因被过多的欲望裹挟——就像被藤蔓缠绕的树,终会在追逐阳光的途中耗尽气力。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警示的正是欲望对智慧的蒙蔽。
把怨气变成笑话,是素简的另一种姿态。庄子“鼓盆而歌”的豁达,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都是将“抱怨和恐惧”转化为生命韧性的典范。当一个人学会给生活做减法,便如清理蒙尘的铜镜,能照见本心的清明。寡言非木讷,而是“吉人之辞寡”的智慧——少说多听,让心在安静中沉淀,正如诸葛亮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中生发的,是洞穿世事的通透。
人生的真谛,从来不在远方的海市蜃楼,而在当下的心态与行动里:以好心态为舟,载着勤与善的双桨,在素简的航道上前行。如此,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踏实,行得从容,最终在时光的长河里,刻下属于自己的清晰航迹。
戴 志撰于文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