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山雨欲来(1980-1985)
---
第五章 残垣寻踪
明月祠的废墟在连下三天的雨后,长出了暗红色的苔藓。柳青河蹲在焦黑的梁木间,手指触到半块未被烧毁的族谱——"林氏秘藏"四个字依稀可辨,后面跟着的却是被血污浸透的残缺文字。
公社的大喇叭每天都在播报"反革命分子林月娘"的通缉令。柳青河摸着脸上已经结痂的伤口,那里还残留着玉坠划过的刺痛。
"青河哥!"苏婉秋气喘吁吁地跑来,辫梢上沾着泥浆,"我在知青点发现..."她突然噤声,警惕地看向河对岸新设的民兵岗哨。
月光照在苏婉秋从怀里掏出的笔记本上。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1970年的矿区批文,批准人签名处赫然是"赵建国"——现任赵副主任的名字。而文件边缘的油渍指纹,与柳青河药箱里那张染血图纸上的如出一辙。
---
第六章 知青日记
深夜的煤油灯下,苏婉秋的指尖划过她父亲苏明远的日记。这个从未谋面的地质学家,在1968年的记载中写道:"大青山脉的钼矿纯度惊人,但林家坚持这里是祖坟..."
"我父亲五年前死在劳改农场。"苏婉秋的声音像浸了冰水,"他最后一封信里说,有人换了矿样检测数据。"
窗外传来树枝折断的脆响。柳青河吹灭油灯的瞬间,看见院墙外一闪而过的手电光——是林大虎常别在腰间的三节电池手电。
次日清晨,公社宣布要修建"学大寨梯田"。爆破队的第一包炸药,正埋在明月祠遗址上。
---
第七章 古墓惊变
爆破声惊飞了整山的麻雀。硝烟散尽后,露出个黑黝黝的洞口。柳青河借着送草药的机会靠近,闻到洞里飘出的不是火药味,而是陈年的沉香气。
"这是...墓道?"赶来的老石匠惊呼。倾斜的墓门石上,残月纹与林月娘的玉坠分毫不差。
赵副主任的车队呼啸而至。柳青河躲在祭坛后,看着穿中山装的男人弯腰钻进墓道,手里攥着的正是那张染血图纸。突然,洞里传出惨叫——
最先跑出来的民兵面如死灰:"棺材...棺材里是..."
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着从墓道漫出的暗红色液体。柳青河看清了被抬出的东西:一具穿着七十年代的确良衬衫的尸骨,右手缺了三根手指。
那正是五年前失踪的药材商人。
---
第八章 月照孤舟
河边的老柳树下,柳青河发现了被河水冲上岸的蓝布帕子——林月娘端午那天扎头发的。帕子里包着块带血的矿山岩芯,上面用刀刻着"钼-7"字样。
"七月十五鬼门开..."苏婉秋突然念起童谣,"月娘姐会不会在..."
中元节的河灯顺流而下。柳青河在最偏僻的河湾处,看见艘搁浅的破渔船。舱底堆着新鲜的山茱萸——这是治疗枪伤的药。
他掀开草席的瞬间,一柄柴刀抵住了咽喉。阴影里,林月娘左腿绑着浸血的布条,怀里紧抱着个檀木匣子。
"他们要用矿渣堵住古墓的暗河。"她的声音沙哑得可怕,"下游三个村的水源都会..."
对岸突然亮起火把。林大虎的吼声穿透夜色:"叛徒就在船上!"
---
第九章 血色档案
县医院的病历室,苏婉秋找到了1970年的值班记录。7月16日急诊栏写着:"林某,女,22岁,流产大出血"。家属签字处是"赵建国"代签。
"那天是月娘姐的生日..."苏婉秋的钢笔尖戳破了纸页,"她哥当时在部队,哪来的..."
档案室的门突然被风吹开。泛黄的矿山事故报告里,夹着张集体照:年轻的赵建国搂着林父肩膀,背后是"大青山钼矿开工留念"。照片边缘被人用钢笔狠狠划过,墨迹模糊了林父手中举着的物件——半块刻着残月的罗盘。
柳青河摸向药箱夹层。染血图纸上的坐标,与老石匠说的墓道方位,在罗盘上连成了致命的直线。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