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的诗词之路
文/刘连芳
常言道,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已进入老年,大多数老人都颐养天年去了,享受天伦之乐。可我就与众不同,偏有老有所乐的想法。这种想法在我看来也实属平常。
我2018年73岁那会儿,觉得身体还算硬朗,完成了大夫庄村村志和村史馆的编辑工作后,即投入了诗学。为什么?一则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编者的供诗,我作为主编不懂诗词而不能把关评价。二则也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自娱自乐。三则是为了以往爱好,老有所学。自那年始学习诗词写作,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先后成为县.市.省诗协会员,被评为石家庄市诗协优秀学员和诗词新星。实践证明,只有自己心不懒,一定能够登上长城之巅。
我以前偶尔写过顺口溜.自由诗。后来,陈金锁、张瑞芹老师指导学习近体诗词,在反复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着手掌握韵律格律常识,然后再执笔律绝入门。
我深知,搞诗词写作有三大困难:一平仄是我的大难题。因为没学过汉语拼音,查新华字典都困难。偶尔写一首古诗,用平水韵,特别是入声字不好查。三天两头求老伴帮忙,她让我学汉语拼音,我总和国音字母弄混,怎么也掌握不了;二我患有老年性震颤,手抖不易写字,经常是左手握住右手腕,否则,写出字来横不平竖不直,曲溜拐弯,我自己都不好辫认;三我是个肠癌术后患者,又是肾萎缩、心衰、糖尿病人,但我与病共舞,与诗同乐,是个肚子里能开飞船之人。有了诗就有了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起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名言,激励我不怕困难,发扬水滴石穿精神。首先励志攻克近体诗绝律常识,逐步爬山触峰。自学了唐诗、宋词、楚辞、元曲和毛主席诗词等,后又参加了石市及河北省诗协组织的诗词网课教育,听了很多名人名家的授课教学,又参加了龙风文学院的深造,使之诗词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最后,成为了一名河北省诗协会员。
2018年11月,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授予赵南星祠堂为中华曲文化教育基地(挂牌)之后,为了继承赵南星的散曲文化,从2023年起又始学散曲(成为燕赵散曲和冀中散曲社会员)。近二年来,发表散曲一百多首,也算入了散曲的门坎。学写散曲,实属不易。看似散曲雅瘦俗肥,很好写,其实不然。词来于诗而难于诗,曲来于词而难于词。曲的道道最多,尤其是南曲更难。我大都写北曲散曲。我也建议大家,继承赵南星遗志,把高邑散曲发扬光大。赵南星散曲在高邑已失传几百年了,我们这一代可不能再失传下去了。我今后以写散曲为主,自称为一个后人,为散曲继承发展卖点力,发点光。
我现在好歹算是个诗人,但说实在话,只是草根级的,是工农兵型的,还算不上一个正而八经诗人。我的诗不好找精品,因为诗词语言欠缺,文言文根底浅,喜欢平铺直叙不注重含蓄,仍需向大家学习提高。我有一个想法,只要小车不倒,诗词曲不能少。
石市诗协提出建设“诗家庄”的宏伟蓝图,使诗词进学校、进工⺁、进农村、进社区等六进,我们应当积极响应。为使高邑出现诗词村、诗词学校,直到建成诗词县而努力!
编者简介
刘连芳,网名兵民,男,1946年1月生,河北高邑大夫庄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大专文化,古稀习诗,是县.市(会员证号30491).省(冀诗词证字第3513号)诗协会员。获得石市诗协优秀学员奖和诗堂新星称号;曾任退役军人“兵心诗社”社长;2024年毕业于龙风文学院;是冀中散曲社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