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里的十年之约:
从齐长城到济阳博物馆的重逢
天 琮
编者按:
十年踪迹十年心。当齐长城的夯土垛口再次迎来故人脚步,当东夷骨刻文的纹路里沉淀出岁月回响,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与辛军先生8月14日重逢于济阳博物馆,恰似一场跨越时光的精神对谈——以徒步丈量历史的厚度,以赤诚叩击文化的温度。
2025年8月14日,丁再献先生于泉城历山名郡写下《徒步齐长城之旅十周年与辛军先生相见》一诗。诗中“十载客途缘未断”道尽重逢之慨,“骨文镌刻东夷梦,徒步丈量齐国边”凝练十年前那场文化苦旅的核心:以脚步亲近齐长城的苍茫,以骨刻文追溯东夷文明的根脉。而“身染沉疴心愈壮,胸涵浩气品尤坚”,更是对辛军先生——这位普通工人却以非凡毅力参与徒步、始终坚守文化热忱的真切写照。诗末“一纸丹诚值万千”,既是对故人情谊的珍重,亦是对文化守护者精神的礼赞。
同日下午,丁再献先生展纸成函,以书信形式细述重逢心绪。从“见您步履间的沉疴”到“眉宇间的磊落”,从十年前慕名求字的朝圣热忱,到如今济阳博物馆里旧识成新友的岁月沉淀,字里行间皆是深情。尤其提到当年为齐长城徒步活动集骨刻文字创作对联“兴言齐国梦,行走齐长城”,而今又专为十周年书写“徒齐国长城八百里;鉴东夷文字五千年”的骨刻文集句联,更见一位文化学者的赤子之心:这副本为纪念活动而作的对联,因“山东省旅游局已不复存在”,最终选择送给“珍藏初联、坚守热爱”的辛军先生——“只有送给您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两篇文字,一诗一函,互为注脚。诗以凝练笔触勾勒重逢的精神图景,函以细腻叙事还原文化守护的日常底色。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位友人跨越十年的情谊,更是一位普通工人(辛军)以双脚丈量长城的坚韧、一位文化学者(丁再献)以骨刻文传承文明的执着——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文化的生命力,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每一个“寻常人”的赤诚坚守中;历史的重量,不在碑碣的铭文中,而在每一次“再出发”的脚步与每一次“未褪色”的热忱间。
今特将诗、函合璧刊发,愿读者能从这十年之约中,读懂“平凡中的不凡”,触摸“文化里的温度”。

附一:丁再献先生给辛军的信
辛军先生:
见信即安!十年倏忽,再见恍若隔世。见您步履间的沉疴,心头不禁泛起酸楚——岁月竟在您身上刻下这般重痕。可再细端详,您眉宇间的磊落、行事里的赤诚,非但未随风霜褪色,反倒如陈年佳酿,愈发醇厚动人。
您行囊或许简朴,胸襟却装得下天地。没有案牍间的历练,那份待人接物的妥帖、处世立身的方正,反倒比许多冠冕堂皇者更见真章。寻常日子里您不多言语,可每开口,总见学识藏于字句;未着旅游人的制服,却用双脚丈量齐长城的沧桑,踏出多少从业者未曾企及的远方。您说自己是寻常工人,可这“寻常”二字里,藏着多少不寻常的高尚。
此番济阳之行,像掀开了一幅素绢,让我们看清了一位平凡劳动者的精神底色。您对日子的热忱,对生命的珍视,尤其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执着,如草木对阳光的眷恋,从未更改。这般在困顿中挺拔的姿态,不正是现实里最鲜活的“身残志坚”么?
忽忆起十年前,您为求我一幅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慕名而来。那时山东省旅游局发起齐长城徒步之旅活动,我虽抱病未能同行,却从您眼中读到了朝圣般的热忱。于是当即集骨刻文字挥毫写下“兴言齐国梦,行走齐长城”一幅对联,既是贺那趟旅程圆满,更是敬您那份执着。不曾想您现在还在珍藏着这幅对联,原是一面之缘,本以为萍水相逢再无交集,不承想今日在济河博物馆重逢,旧识成新友,倒比初见时多了层岁月沉淀的深意。
为了感谢您对山东文旅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我为此集东夷骨刻文字创作了“徒齐国长城八百里;鉴东夷文字五千年。”骨刻文集句写在徒步游齐长城活动十周年,乙巳夏月。
书写了这副对联后我想了许多……如今,山东省旅游局已不复存在,这幅纪念徒步齐长城之旅十周年的对联写好,只有送给您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纸短情长,感念不尽。
丁再献
2025年8月14日下午于泉城历山名郡展纸成函
附二、《徒步齐长城之旅十周年与辛军先生相见》有感一首,丁再献2025年8月14日于泉城历山名郡戏笔。
十载客途缘未断,济阳重晤话前缘。
骨文镌刻东夷梦,徒步丈量齐国边。
身染沉疴心愈壮,胸涵浩气品尤坚。
辛公岁月添霜鬓,一纸丹诚值万千
2025年8月15日/乙巳闰六月廿二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