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要达礼
作者:班京
诵读/编辑制作:小格
知书要达礼
作者:班京
中国有句话,叫做知书达礼,意思是说,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一定懂得礼貌礼节,这不仅是文化人要具备的素质,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的,我们说说王福平老师,大家知道王老师是鞍山政法委退休了,现在己退休了,但还笔耕不辍,谦虚为人,自己作品频出,而且为他人点赞评语,体现了大学士风范,尽相比之下,本群有些人自为大家,自傲不驯,连做人的基本礼节都没有了,人家为你点赞,人家为你打赏,你连个谢谢和回复都没有,你何为人?又怎能知书达礼。我看了你的文章,虽是比我们有名,但文章真是狗尾续貂,没几个爱看。
再说远的吧。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发生了一个著名六尺巷的故事,充分显示大学士张英的知书达礼的风范和智慧。
当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难以定夺,便称凭相爷作主。
张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向张英求助。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后,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以上故事可见,知书达理”四个字,像一枚温润的古玉,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流转千年。它悄悄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把文字装进脑子里,更在于让那些墨香浸润出得体的言行、通透的心境,让知识真正成为滋养灵魂的养分。
知书,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我们在书页间遇见李白的月光、苏轼的竹杖,触摸历史的尘埃、科学的星辰。可若只是把书读成了堆砌的辞藻、炫耀的资本,那便成了“两脚书橱”。就像有人背得出百篇诗文,却在与人争执时口不择言;有人熟知古今典故,却对身边人的困境冷眼旁观。这样的“知书”,不过是纸上谈兵,少了点落地生根的温度。
达理,是让知识长出翅膀。这里的“理”,是待人接物的分寸,是推己及人的体谅,是看透世事后依然选择的善良。古往今来,真正的智者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者。孔子周游列国,不仅讲授“仁”与“礼”,更用温良恭俭让的言行影响着弟子;杨绛先生饱读诗书,却始终以谦逊柔和的姿态对待世间万物,她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话里藏着的,正是知书后对世事的通透与包容。
知书与达理,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书读得越深,越能明白世间的复杂与多元,便不会再固执己见;而心怀善意与理智,又能在读书时跳出偏见,从文字中汲取真正的智慧。就像园丁浇灌花木,既需充足的水分(知书),也需适宜的阳光(达理),才能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模样。
所以,别让读书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当我们在书中读懂了人间百态,不妨学着在生活里多一份耐心倾听,少一份咄咄逼人;多一份换位思考,少一份理所当然。如此,才算真正读懂了“知书达理”的深意——让读过的书,最终都变成滋养生命的底气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