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八,歪打正着策划传奇 第五个真实故事(总连载24):托起中国经济腾飞的栋梁——“栋梁工程”策划纪实
两度发布——倡议书
作者:王奇
连载六中曾述,1997年9月4日午夜,因名称突发变故,来不及与各发起人和发起单位商讨,我与贾三峰先生连夜敲开一家打字店,将《建立闪光之桥倡议书》紧急修改为《建立栋梁工程倡议书》。
同时,对其他相关文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直至9月5日凌晨6时,修改工作才全部完成。
一、首倡
(一)在人才市场发布倡议书
1997年9月5日9时30分,四川省人才市场内,一排醒目的红纸会标张贴而出,上面大字写着:助贫困学子上大学,下方小字补充:倡议建立——栋梁工程。
发起人带着打印好的《建立“栋梁工程”倡议书》来到现场,这份倡议书的副标题是:替毛永良找企业,助贫困学子上大学。
彼时,四川省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在川媒体都应约而至。
九位发起人中有八位到场(巫晓兵因故缺席),他们向新闻界及在场的各界人员一一分发倡议书。
(二)王奇宣读倡议书
随后,王奇代表发起人和发起单位,向新闻界、各界人士及社会,郑重宣读了倡议书。
王奇宣读完毕,现场掌声如雷。
这一刻,历史定格——"栋梁工程"这一伟大事业,由九位策划人和五个单位(详见倡议书落款)正式发起。
(三)四家企业认捐
王奇宣读倡议书后,成都精英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王竹率先在“栋梁工程企业资助登记表”上签字,认捐一万元;
紧接着,成都处处春集团董事长徐长久签字认捐0.5万元,成都通信设备厂厂长李钦伯签字认捐一万元。企业家曾建认捐0.5万元。
(四)三场合影
随后,现场进行了三场合影——
1.八个发起人在会标下合影留念;
2.发起人与发起企业领导人一同合影;
3.发起人与新闻界朋友和发起企业家也留下了珍贵影像。
这些历史镜头,共同记录下了这一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五)倡议书
为了真实回顾这段历程,也为了让社会了解当时发布的《建立栋梁工程倡议书》的情况,现摘录倡议书主要内容如下:
建立"栋梁工程"倡议书
(替毛永良找企业,助贫困学子上大学)
八月三十日,我们读到《谁来帮她上大学》一文,含泪揪心。
四川一所中学的毛永良在同学资助下完成高中学业,考上重庆师专;
面对大学高昂的费用,她却陷入迷茫——谁能帮她上大学?
事实上,高校收费后,有众多像毛永良这样的贫困学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因经济困难而发愁。
我们坚信,心怀爱心、惜才之人,都会为此揪心,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面对成千上万的“毛永良”,国家担忧,社会关切,学子焦急。
急国家之所急,急贫困学子之所急,为国家和社会分忧,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因此,我们特此倡议:希望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一座与“希望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栋梁工程”,助优秀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栋梁工程”,是因为这些高校优秀贫困学子就如同昨日的希望之苗,只要全社会给他们再浇一瓢水再施一剂肥,他们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基于当今策划谋略推动经济发展,以及高校优秀贫困学子具备劳动智能这两大特点——
我们倡议“栋梁工程”探索一条全新的助学之路。具体操作时,由四方共同签约:
1.策划专家出智(为垫资企业免费咨询诊断)助力企业发展。
2.企业垫资(垫部分学费及生活费)助贫困学子上大学;
3.大学对贫困学子减免部分学费并给予助学金;
4.贫困学子用节假日去垫资企业定向打工,以补部分学费及生活费,毕业后,去垫资企业工作以回报企业。
在此,我们代表贫困学子向垫资企业深情地道一声谢谢!
栋梁工程是21世纪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更是“希望工程”的延伸与升华。
让我们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好“栋梁工程”,为21世纪培育更多栋梁之才!
“栋梁工程”倡议人:
王奇、廖振耀、李再勋、勾永才、鲜琦、贾三峰、徐长久、共生、巫晓兵。
栋梁工程倡议单位:
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
四川省科技人才开发服务中心、
企业策划专家团、
成都处处春集团、
成都精英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六)首次见报
1997年9月6日,《华西都市报》在第一版中心位置报道:
本报报道引发善心义举,企业和专家发起"栋梁工程" 救助贫困学子上大学。
这是“栋梁工程”首次见诸报端,也是这一称谓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
此后,成都各媒体对栋梁工程展开专访和追踪报道,“栋梁工程”的名号也在四川逐渐传开。
二、再倡
“栋梁工程”的诞生,是《华西都市报》一篇报道引发。
亦是《华西都市报》的报道:将其推向了社会。
(一)栋梁工程与席文举总编
栋梁工程与《华西都市报》席文举总编不得不说的故事。
1997年9月3日,当时这个助学项目名称还没最后确定。
1.将率先报道
我找到席总,告诉他,你报《谁来帮她上大学》一文,使我萌生了建立一座助优秀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工程”的想法。席总当即表示支持:“好哇,这是好事,《华西都市报》将率先报道,把它推向社会。”
2.潜在问题
1997年9月5日,在人才市场正式发布《建立"栋梁工程"倡议书》后,我和廖振耀再次拜访席总,商议由《华西都市报》和四川省科技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廖当时任该中心主任)联合主办“栋梁工程”一事。
席总回应:“栋梁工程要搞,而且要搞好,这是一件大事。我想主办,不过我们是否有资格主办,还需要向有关部门咨询。”
席总的这番话,也道出了“栋梁工程”潜在的问题:究竟由谁来主办?
3.座谈会
1997年9月8日,在贾三峰的积极推动下,“栋梁工程”第一次座谈会在五粮液大酒店茶楼举行。
a.参会人员
到会人员包括四川大学6位知名教授、2位企业家、8位社会名流、10家媒体代表以及8位栋梁工程发起人。
座谈会由王奇主持,所有费用由精英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王竹承担。
会上,与会学者、专家、教授、企业家和媒体代表一致认为:“栋梁工程”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在成都发起,是四川在世纪之交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彭炳忠(江姐丈夫前妻之子)、企业家代表徐长久、新闻界代表席文举、发起人代表贾三峰等先后作重点发言。
大家纷纷为推进“栋梁工程”建言献策,对办好这一工程充满信心。
b席文举总编表态
会上,全体与会者一致提议,希望《华西都市报》在宣传上发挥主导作用。
席总当即表示,从媒体宣传角度,领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大家还一致要求《华西都市报》全文发表《建立栋梁工程倡议书》。
席总同意发表,但提出需要对原文进行修改。
我在会上表态,同意对倡议书进行修改。
4.修改倡议书
然而,修改倡议书并不轻松。修改后的倡议书几乎删掉了原倡议的核心内容,近乎于重新起草。
a.排序与不拘小节
在落款倡议单位时,《华西都市报》排在了第一位;
我们9位倡议人的名字被删去,变为“栋梁工程专家策划小组”,排在第二位;
四川大学(当时叫四川联合大学)作为倡议单位排在第三位,其他四个倡议单位的排序未变。
对此,其他策划发起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我劝解他们:“办大事要不拘小节。”
b尊重创意与9位有识之士
同时,我也将抹去9个倡议发起人名字可能存在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人才和创意的问题告知席总;
席总听后,当即决定在发表倡议书时,配发一条《本报与六家单位发起"栋梁工程"》的新闻,其中特别提到:“《谁来帮她上大学》一文……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在蓉的王奇,贾三峰、李再勋、一粟等9位有识之士遂提出发起一个援助贫困大学生‘栋梁工程’的构想”,
这充分体现了席总对历史和发起人的尊重。
(二)再发倡议书:即倡议书见报
1997年9月12日,正值党的十五大召开,借东风,《华西都市报》在第一版中心位置发表了《我们一起来创建"栋梁工程"倡议书》及相关新闻。
(三)倡议书号召力上了一个层次
虽然1997年9月5日王奇等人已向媒体和社会发布过倡议书,但9月12日是媒体首次正式发表倡议书。
9位发起人看到修改后的倡议书,尽管对删去原倡议中四方签约等核心内容感到遗憾,但从文字表达和号召力来看,修改后的倡议书确实更上了一层楼。
这份倡议书也彰显了《华西都市 报》优秀编辑龙德英女士的文字功底。
笔者在本连载结尾之时,激情吟诗一首:
咏双倡
(种得春苗作栋梁)
急雨敲窗夜改章,
栋梁初倡破苍茫。
九贤振臂群情聚,
四企倾囊善举彰。
再借东风传号角,
重挥健笔谱新章。
双声激荡云天外,
种得春苗作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