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情怀滚烫依旧——
记平潭铁道兵战友会会长林传生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这5000元,是我的一点心意,为《铁兵情怀卷》尽份力!”电话那头,林传生的声音坚定而恳切,话音未落,一笔饱含深情的捐款便已到账。这份迅捷与慷慨,如同他心中从不曾熄灭的火焰,是铁道兵熔炉锻打出的滚烫情义,恰如一滴滚烫的水珠,折射出这位平潭铁道兵战友会会长心中从未熄灭的铁兵情怀。
这份情谊,根植于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土壤。1969年,在铁七师三十三团后勤仓库,林传生与我成为同连战友,自此并肩同行。1975年退役后,虽各自奔波,这份情谊却历久弥新。他退役后在平潭县委组织部、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建设局等岗位上兢兢业业,2011年退休后,更在2019年全体战友的呼吁拥护下,接过了平潭铁道兵战友会会长的重担——那一年,正是1969年12月16日,193位平潭热血青年穿上军装奔赴襄渝铁路战场五十周年纪念。从那一刻起,他便成了这134位(截至2025年)历经岁月洗礼的生死之交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担当会长,凝聚战友心
林传生深知,要将这份历经战火淬炼的情谊维系好、传承好,需要坚实的组织与保障。上任伊始,他便展现出极强的组织力:
—— 架构分明: 理顺战友会组织,在县里设战友会,乡镇设战友分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上下通畅的联络网,让战友们“有事知道找谁”。
—— 经费筹措,人心所向: 采用自由捐款模式,困难战友豁免。2019年他带头捐出4万元,带动战友们踊跃参与,筹得近四十万启动资金。这份“火爆”程度,正是战友们真心拥护的明证。六年后的2025年“八一”聚会,他再次带头捐款1万元,战友们紧随其后,从300元到5000元不等,又筹得近十万元。 2019年捐款时,健在战友145人,捐款124人;2025年捐款时,健在战友减少至134人,捐款人数89人!岁月带走了11位战友,但林传生会长用他的无私与热忱,将这份凝聚力锻造得愈发强劲。
—— 家园有形:为给战友们打造一个实实在在的“家”,林传生会长在平潭城区腾出自家一楼约100平方米的商品房,免费提供给战友会作办公和活动用房。这里设有茶水间、棋牌室和办公室,成为战友会日常运作和战友联络的温馨据点。这不仅解决了战友会的办公场所问题,更让战友们,尤其是乡下进城的战友有了落脚点。在这里,喝茶、打牌、聊天成了日常,战友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归属感。
战友之家,情暖人间
在会长林传生的精心打理下,战友会成为战友们真正的温暖港湾:
—— 风雨无阻的集结号: 每年“八一”和“12·16”入伍纪念日,成为雷打不动的集结令。只要身体允许,90多位战友总会准时相聚,重温峥嵘岁月。
—— 雪中送炭的帮扶情: 每到年底,他必对全体战友困难程度摸底,筛选帮扶对象,从会费中划拨补助并亲自上门慰问。对特别困难者,他常常自掏腰包,传递兄弟般的温暖。
—— 生命最后的庄严送别: 每当战友或其配偶、父母离世,战友会必组织队伍登门悼念,送上花圈与慰问金,让逝者安息,生者暖心。
病榻上的赤诚,战友情深越生死
战友会的凝聚力,尤其体现在那些身患重病却依然心系战友会的战友身上,他们的坚持,是林传生会长深得人心最有力的注脚:
—— 李孔厚,身患严重心脏病失去行动能力,远在南平仍坚持捐500元,并说:“你要退回给我就等于打我耳光!”
—— 卢宁恩,被医生判定仅剩两月生命,由家人搀扶而来,执意捐出300元,只为见战友最后一面,由于身体支持不住,饭未吃便含泪归家。
—— 吴国昌,身患癌症坚持捐款500元,林会长不忍收下却拗不过他的执意,事后悄悄以个人名义送去1000元慰问金。
—— 王炳龙,中风后步履维艰,由妻子牵着前来,坚持捐出500元。
这些挣扎于病榻之上的身影,坚持献上的微薄心意,哪里仅仅是捐款?这分明是生命火焰在熄灭前迸发出的最炽烈的光,是对战友会这个“家”、对林传生这位“家长”最深沉的信任与眷恋,是跨越病痛与生死的战友情深!
一笔捐款,情怀的共鸣与延续
林传生会长对战友事务的慷慨与对战友情怀的珍视,是浑然一体的。今年“八一”前夕,我将自己撰写的【八一征文】《叩响兵网:在“文化长征”的烽火台上》一文发给他分享。他读后深受触动,热泪盈眶,在电话中动情地说:“看得我热泪盈眶啊……被兵网战友们的情怀深深折服,并表示有机会也要尽一份心意。”这份被文字唤醒的灼热情怀,正是他得知《铁兵情怀卷》组织捐款后,二话不说、当即转账5000元的最自然的奔涌与最庄严的承诺。
这5000元,早已超越数字本身。它测量着铁道兵情怀的温度:测出了文字唤起的赤诚回响,测出了战友间彼此牵挂的深重,更测出了一位老铁道兵半世纪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从1969年穿上军装奔赴襄渝线,到如今带领战友们守护这份情谊,林传生用行动证明:那熔铸于钢铁意志中的滚烫情怀,历经岁月侵蚀,依然在灵魂深处熊熊燃烧。当离散的生命在最后时刻仍执意归还一缕温暖,当钢铁般的意志化作守护战友的绕指柔情——这便是以林传生为代表的一代铁道兵,在时代洪流中铸就的、永不生锈的灵魂徽章。这情怀,注定滚烫一生!

作者余开华,1969年至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