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姓氏文化
济源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是进入中原经轵道的咽喉兵家必爭要地,是黄河文化摇蓝的河东、河内、河南地区交汇处,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
济源面积1931平方公里,有70万人,现有姓氏669个。姓氏发源根系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有女媧创世文化之乡”的称号。从远古到三皇五帝,乃至夏、商、周、三国、秦汉等时代,都有深厚根文化的史载及言传。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大多以天象、动植物为内容,和周边其它氏族交往展示不同的姓氏和方位。氏,是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是姓的支系。先秦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后来合为姓。姓的作用主要是代号、传血统、别婚姻。
根据《三皇五帝时代》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大有教授考证:公元前7713年,伏羲女娲氏居华山牛鸠原枣香河。“后东行至王屋山济源始居。济水因名沇水;盘谷氏则居王屋山下盘谷川、盘谷山”。斯时,“女娲登王屋山,直达顶峰,设坛祭天,采五彩石,布五色石主于东西南北中成炼,以石主为时主。”后传“王屋山女娲补天”根始济源。《天下文明肇始三镇》公元前7712年,“伏羲之沁阳——辉县——磁山——登泰山观天下,封禅,遂命名天下三天三镇,西天西镇昆仑山,中天中镇王屋山……。”说明王屋山是人类创世测天建时之根。
据史书记载,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生于济源市承留镇姫沟村的轩辕黄帝部落受到蚩尤入侵,进行战蚩尤,平天下,置九州后,登王屋天坛山祭天祈福,为天下人民增福平安。使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此王屋山有天下第一洞天、道教圣地、总仙宫之称号。省著名考古专家许顺湛说:“黄帝取丹决于王屋山”。唐代杜光庭记叙了黄帝在天坛山上祭天的经过。现在初中地理课本18页,记载黄帝战蚩尤军事路线经过王屋山。这些均说明王屋山是祭拜天地之根。
一、有丰富的姓氏发源资源
对于根文化研究,济源则重于姓氏根文化的研究工作。由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都有姓氏,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姓氏一般不变,代代相传。每个人都有姓氏,并都关心自己的姓从何而来,始祖是谁?弄清这些问题,对同姓之间的相互信任、扩大交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和平解放台湾、统一战线,都有一定的意义。
经过研究普查,发源于济源的姓氏的王、原、邵、苗、樊、阳、单、向、湛、皮、宗、芮、绍、檀、召、毛、郫、烯、倚里、苏等90多个。
在全国11929个姓氏中,发源于济源的姓氏达90余个,人口众多,在百家姓中王姓排为第二, 邵姓位居83。分别介绍如下:
1. 苗姓
苗姓起源
苗(miao)姓,《姓源》说,楚国大夫伯芬的儿子贲皇,跑到晋国后,被封以苗地为食邑,因以地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东阳郡。
《中华姓氏大全集》说:出自芈 姓,为始祖伯棼之后,以封他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子贲皇出逃晋国,被封苗地,称苗贲皇,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始称苗氏。苗地在济源市封门口南15里大峪镇苗王占(寨)。 现为董岭村一个居民组,苗王占(寨)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平地。 环苗王占(寨)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潺潺清流,因七仙女下凡后在这里净身沐浴,所以叫玉仙河。这里自然山光水色十分协调,当地人传说,苗王占(寨)建寨之前叫苗地。不知何年,有一青年人被封为王,在这里建寨,故称苗王寨,寨、占音同,又称苗王占。贲皇食邑苗地,故又曰苗邑。秦汉时这里设行政机构亭,故又叫苗亭。
苗氏贲皇先祖墓位于村东南方向4华里的人称老坟洼。
斗贲皇(贲父)出奔晋国之后,被封苗地(济源市大峪镇苗王占(寨)得姓苗氏,称苗贲皇,其后代子孙以邑名为姓,始称苗氏。
贲皇适晋30年后的公元前575年,发生了楚晋鄢陵(今河南许昌鄢陵县境)之战,晋国让苗贲皇作主要谋主,贲皇献计于晋平公,晋平公,晋平公听从了贲皇的计谋,结果楚军大败。楚晋鄢陵之战,贲皇之孙及苗地人民参加了这次战役,从此开始,苗姓人始外迁他地。部分苗姓人留住到鄢陵,禹州附近,后又转迁各地。
济源苗氏现约11000人,是在明代初洪洞移民来济,分布在勋章、樊寺、庙街等地。
苗姓郡望有三:
一.东阳堂,亦称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后代有名人苗神容、苗晋卿等为相为公,其后裔播迁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
二.定陶(古称济阴、陶丘、古陶之国)。距今有1600多年,其后裔分布到山东、河北的东部、北部,河南的东部、安徽北部。
三.金华东阳(浙江省金华县东阳),其后裔迁居于江苏、浙江一带。
济源市勋掌苗姓是从山西阳城东冶转迁而来的,至今有1300余年,是济源境内苗姓之根,遍布于克井、济水、王屋、大峪、坡头、邵原、五龙口等镇办事处,根据1992年人口普查数据为9528人。
河南省新安县、宜阳城关乡、栾川县赤土店乡,桐柏县安棚乡、唐河县马振抚乡,都有苗姓居住的苗庄村,这些苗姓是清(未完)
卢化南
1989.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