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朱文杰《灵山秀水楼观台》有感
文/刘新宇
【编者按】这篇读后感以细致的文本拆解见长,尽显对原作的深耕细品。作者以数据化方式梳理出文中60余处地名,从山川河流到文化遗迹,从动植物名到机构称谓,分类明晰的统计既展现了朱文杰原文信息密度之高,也凸显了自身阅读时的敏锐观察力。尤为可贵的是对 “旺子洞”到“望子洞”的考据辨析,不仅点出地名谐音背后的文化误读,更以“望子崖”的传说为佐证,揭示出地名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密码。这种从文字细节追溯历史肌理的思路,恰与原作“形散意不散”的特质形成呼应——二者都在看似零散的地理符号中,锚定了楼观台深厚的文化根脉。文末将地名喻为“历史的脚步声”,既升华了原作的人文价值,也点出此类地域散文的核心魅力: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地名,实则是文化传承的密码,在字里行间串联起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谱。全文虽短,却以读者视角完成了对原作的二次解码,让散文中潜藏的地理叙事与文化记忆愈发清晰可感。【编辑:纪昀清】
读了朱文杰先生的《灵山秀水楼观台》文后,实感难得。文章不足1500字,但所含信息量非常大,尤其是历史地名、文化地名之多,让人瞠目结舌,目不暇接。细细思忖,文章属散文,其中“形散意不散”的艺木手法,显而易见,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方位不同层面点缀阐释,吸引人,更影响人。
据统计:高山地名4个,分别是太白山、光头山、首阳山、石楼山。河流地名6个,分别是黑河、田峪河、渭水、野牛河、龙王潭、瓮潭。道文化地名11个,分别是说经台、炼丹峰、仰天池、大陵山、吾老洞、老子墓、闻仙沟、龙王庙、东楼观、西楼观、洞宾泉。林木地名3个,分别是天然冷杉林、杜鹃林、千亩竹林。动物名子14个,分别是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白唇䴢、褐马鸡、猎狗、红腹锦鸡、金雕、大鲵、梅花鹿、黑熊、白鹭、灰鹤。竹子名子13个,分别是斑竹、湘妃竹、金镶玉竹、巴山箬竹、富阳鸟哺鸡竹、金竹、唐竹、水竹、罗汉竹、佛肚竹、白纹阴阳竹、凤尾竹、茶杆竹。单位地名8个,分别是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司竹监、司竹乡、楼观台实验林场、南竹北移实验基地、楼观台森林公园、百竹园、珍兽馆。《西游记》传说地名一个,红孩儿洞。佛教地名一个,大秦寺。周文化地名一个,太白庙。还有旺子洞。
文中妙语多处,成语偶显。“九龙朝凤”“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称谓,更是在“天下第一福地”之后,给楼观台增添的新的光环和神秘的色彩。感谢朱先生了!
最后,我要探讨的是“旺子洞”地名,即这个地名应是“望子洞”地名吧!
因为,这条沟里有一个“望子崖”地名。这个地名,说的是古代的一位母亲,儿子从军征战,长时间没有音信。母亲想念,盼着儿子归来,便守侯崖边,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化作了一尊石雕。后来人感动,把这个崖面称为望子崖,把这位母亲住的洞叫望子洞。
地名是历史的脚步声,楼观台地名承载着楼观台文化,本文中的地名让楼观台更加富有感染力、影响力。
2025年8月13日

【作者简介】刘新宇:西安市地名专家、周至县现代文学研究院院长。曾任周至县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至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周至县政协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市作协第四届会议代表。曾代表县上参加云南、广州、广西会议并发言。曾应邀赴河南鹿邑、甘肃兰州、陕西愉林、江西三青山、江苏吴锡、西安书院门等地讲课、学习并发言。曾被借调西安市民政局在社会路社区体验生活两年,完成了《社区主任》的创作初稿。长篇小说《村主任》曾入围柳青文学奖。《社区主任》获周至县委宣传部文学文艺奖。短篇小说、散文《姑姑》《居住在蚂蟥沟的人》《在铁圪塔村的日子里》等获中国散文学会奖。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作品被多个刊物及书籍录用,包括书法作品《中韩书法集》《甘肃临洮老子文化研究》《乡镇论坛》《陕西民政》《陕西文学界》《岐山老子文化研究》等。出版书籍12部。先后为多个书籍、杂志作序。获民政部民间组织先进工作者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