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魁摄影报道)

8月13日的卢沟桥,秋风带着几分肃穆掠过桥面的石狮子,它们沉默地蹲坐了八百余年,见证了太多兴衰荣辱。当我踏上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石桥,脚步也不由得变得沉重起来,心中涌动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深思。
漫步在宛平城墙边,斑驳的砖石间依稀可见当年留下的弹痕。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是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领土的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印记。抚摸着这些历经沧桑的弹痕,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士们的呐喊与枪炮的轰鸣,能感受到无数同胞在战火中遭受的苦难与牺牲。每一道伤痕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而悲壮的历史,提醒着我们和平的珍贵与民族的坚韧。
在抗日战争雕塑群前,我久久伫立。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雕塑,定格了抗战岁月中的感人瞬间:有手持武器冲锋陷阵的战士,有送子参军的白发母亲,有支援前线的勤劳民众,有宁死不屈的英雄儿女……
这些雕塑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它们让我们看到,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华民族不分阶层、不分年龄,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用鲜血与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主权。这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挺立的脊梁,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精神财富。
参观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时,展厅里人头攒动,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身着制服的军人,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大家都怀着同样的崇敬之情,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
当看到无数先烈为了民族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事迹时,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光;当看到抗战胜利后民众欢庆的场景时,脸上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展厅内的氛围庄重而热烈,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在每个人心中升腾。
在参观过程中,我听到身旁的老军人讲述着父辈的抗战故事,看到学生们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历史细节,感受到农民兄弟朴素而真挚的爱国情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在这里因共同的历史记忆而产生共鸣。大家在交流中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参观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意义。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教训与力量的源泉,它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守护人民的幸福安康。
80年光阴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越要铭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可能重蹈覆辙。

离开卢沟桥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石桥与城墙上,为这座古老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回望走过的路,心中感慨万千。七七事变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它留下的历史教训永远值得我们深思;抗战岁月的苦难虽已过去,但中华民族在抗争中形成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生逢盛世,更应铭记历史赋予的使命。我们要把参观中感受到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无论是工人在车间精益求精,农民在田间辛勤耕耘,学生在校园刻苦钻研,还是军人在边疆默默守护,都是在传承抗战精神,都是在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力量。
卢沟桥的石狮子依旧沉默,但它们见证的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让我们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让伟大祖国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更加繁荣昌盛,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这,就是我们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2025.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