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时期的“新京忠灵塔”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文︱老革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无情地踏遍了整个东北大地,并迅速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华的广袤国土。
1932年,长春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定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并被更名为“新京”。此后,日军在大连、长春、齐齐哈尔、内蒙古、张家口、南京等地大肆修建多处“忠灵塔”,以纪念其在侵略战争中阵亡的官兵。
这些所谓的“忠灵塔”,也被称为“忠魂塔”或“慰灵塔”,是日本侵略者为美化其侵略行径而建立的纪念碑。
“忠灵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型公共纪念碑,另一种则是小型的骨灰冢,专门用于纪念和收纳某个人或某场战役中战死的官兵的骨灰。
长春的“忠灵塔”属于大型公共纪念碑,位于北安路与康平街交汇处的西北角,于1934年5月正式动工,同年11月竣工。
据史料记载,当年的“忠灵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石砌的塔基之上,是一座单檐底层塔室,其上是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塔身,塔体通高38.6米,表面敷以大理石,并阴刻“忠灵塔”三个大字。塔身朝向东南方向的日本本土,象征着对日本的忠诚。塔的最底层是一个庙宇式的塔堂,前端设有三洞半圆形拱门,其余三面各有象征性的一个半圆拱洞。塔堂内保存着亡者的骨灰,供奉着亡者的灵牌,以及代表日本战神的“日本刀”。塔前矗立着一尊铜铸的“灵牛”,牛背上刻有东亚地图,其中“满洲国”、朝鲜和日本本土被刻意突出。在塔的东南侧,还建有一座“手洗所”,用于祭拜前的净手仪式。整个广场占地3万余平方米,铺设着白色石子和带状绿地。
“忠灵塔”建成后,每年清明节,驻守“新京”的日本要员以及伪皇帝溥仪和他的大臣们都会前往“忠灵塔”祭拜,以此彰显日本的“统治”与“荣耀”。
然而,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长春光复,“忠灵塔”的塔身被苏联红军炸毁。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在此建院,塔体被彻底拆除。这座曾经象征日本侵略的建筑,最终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小时候,我家住在长春市西安大路与青云街交汇处。我常常和比我稍大一些的男孩们一起玩耍。
从他们口中得知,“忠灵塔”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新中国成立之初是解放军防化学院的所在地。
当年,左邻右舍的人们都习惯将防化学院的“部队大院”称作“忠灵塔大院”。不知何故,在“忠灵塔大院”门口的岗楼,只有冬季才有哨兵站岗,春、夏、秋三季则无人值守。因此,除了冬季,我们常常结伴前往那个大院玩耍。
记忆中,“忠灵塔大院”的大门有两处,一处在康平街三角广场的西北角,另一处在青云街与北安路交汇处。每次我们去玩耍,都是沿着青云街往北走到头,跨过北安路,便进入了“忠灵塔大院”的南门。整个大院周围被红砖砌成的近2米高的围墙环绕。
进门后是一条笔直的柏油小马路。或许是年久失修,马路上的沥青早已剥落,渣石裸露。每隔不远,就有一个下水井,铸铁的下水井盖上还刻有“新京”二字。
马路两侧是一栋栋二至三层的红砖楼房,据说是营房和教学楼。墙上用白灰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仍依稀可见。偶尔也会看到身着军装的学员在院子里来回走动,但他们对我们这些外来的孩子似乎视而不见。
沿着马路往北走大约一百多米,便是一小段土坡路。土坡下是当年部队学员训练射击的靶场。
靶场内有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堆,高大如山。土堆底部是一条用红砖砌成的近30米长的地沟,地沟上方立着几个人形靶子。
靶场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空荡荡的,没有任何建筑物,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显得十分凄凉。
当年我们来靶场玩耍时,偶尔会看到解放军叔叔在那里打靶。每当这时,我们便乖乖地坐在一旁观望。等解放军叔叔打完靶撤离后,我们便会蜂拥而上,在地上捡子弹壳,还会到南面的土堆上用木棍抠挖子弹头。捡到的子弹壳有步枪的,也有手枪的;子弹壳有黄铜和红铜两种,子弹头则是用铅灌注的。捡弹壳、挖弹头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也留下了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长春大地,“忠灵塔大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忠灵塔大院”东北角的院墙被拆除,南北饭庄在此处拔地而起;几年后,饭庄被拆除,一座大型加油站在此建成。
1994年6月,大院西面、北面、南面相接处的围墙相继被拆除,靶场内的土堆也被清除。
此后,解放军某部在“忠灵塔大院”的西南角修建了一座“挺进医院”,同时在西侧建立起“长春市江山装饰装潢材料交易市场”。
200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大楼时,将“忠灵塔”的塔基彻底拆除。
2018年春,“长春市江山装饰装潢材料交易市场”被全部拆除。
如今,抗日战争胜利已经80周年。曾经的长春“忠灵塔”早已灰飞烟灭,并逐渐被世人淡忘。然而,我们仍要告诫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的福祉为重,让长春市民永远牢记:当年的长春,曾经被改名为“新京”;在这片惨遭践踏的土地上,曾经矗立着一座令国人耻辱的“忠灵塔”!
于2025年7月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原建筑公司退休干部。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以“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为人生宗旨,用笔墨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