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抗战的起点,更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这声被部分历史叙事忽略的正义枪响,开启了中国军民长达14年的艰苦抗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以最长的战线、最顽强的抵抗,为人类正义事业筑起坚实屏障。
作者张小平先生的文章《1931:中国打响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正是为回溯这段不应被淡忘的历史:从被忽略的起点到坚守的战场,再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我们试图还原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坐标。
铭记这段历史,既是致敬先辈的牺牲,更是警醒世人:和平来之不易,正义必须捍卫。(256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①①】
1931: 中国打响反法西斯
战争第一枪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八十年前的8月15日,当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四万万同胞热泪相拥——那是14年浴血抗战换来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共同奋战的成果。
如今回望这场席卷全球的正义之战,一个被长期遮蔽的历史真相愈发清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不该是1939年欧洲战场的硝烟弥漫之时,而应从1931年9月中国打响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算起。这不仅是对历史细节的修正,更是对反法西斯战争本质与逻辑的重新锚定。
一、被忽略的二战起点:1931年的正义枪声
长期以来,西方叙事将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仿佛这场战争是从欧洲才开始的。但翻开轴心国的侵略图谱,日本反人类的侵略行动远比纳粹更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铁蹄踏碎中国东北的河山,随后炮制出“满洲国”傀儡政权——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占领,而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肢解,是法西斯阵营“以战养战”“种族隔离”策略的首次大规模实践。当时的国际社会或许未曾料到,这起发生在亚洲的侵略事件,竟是全球法西斯狂潮的第一波恶浪,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始。
是中国东北抗日将士们正义的枪声最早揭穿了这场祸害世界的阴谋。 1931年9月18日夜,面对日军猖狂进攻,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六二零团团长王铁汉率部与敌日军战斗7个多小时,击毙击伤日军25人,打响了中国14年抗战第一枪 。
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齐齐哈尔江桥发动进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马占山,率领爱国官兵在江桥构筑防线,进行抵抗,同敌血战三天二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击毁日军装甲车多辆,毙伤日军1400余人,开始了中国有组织、大规模的武装抗日。
抗日联军在黑山白水间孤军奋战、抵抗倭寇: 杨靖宇将军率部死守国土、誓死不降;赵尚志带领游击队炸毁日军列车,让“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雪原上破灭。
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比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早两年,比西班牙内战早五年,比德国入侵波兰早八年。当欧洲还在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时,中国军民已用血肉之躯在率先筑起第一道反法西斯防线。
在长期暗中勾搭,密谋策划之后,日本与德、意于1936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承认意大利占有埃塞俄比亚,两国在多瑙河和巴尔干地区划分了势力范围。之后,日本承认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和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德意法西斯承认“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三个法西斯国家沆瀣一气,绑在同一辆战车。 从本质上讲,日本军部的“大东亚共荣圈”与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论”,都是用强权掠夺资源、用种族主义划分优劣。既然轴心国是一个整体,他们的侵略战争自然是一场连贯的全球浩劫。
若承认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又将其排除在战争起点之外,无异于割裂了历史的完整性——就像讲述一场大火灾时,却无视最早燃起的那簇火苗。因此,所有人都必须正视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并引导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势力,重塑世界格局,谱写了人类文明历史新篇章。
二、东方主战场的坚守: 最长的战线,最顽强的抵抗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军民以14年的持续抗争,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时间最长的顽强抵抗力量。这14年里,中国军民付出了3500万人以上的伤亡代价,大半个中国的城市化为焦土,工业设施损失殆尽,却始终没有屈服。当欧洲战场在1941年才全面抗战时,中国已经独自与与法西斯鏖战了十年;当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反攻时,中国战场仍牵制着日本陆军60%以上的兵力,让其无法全力投入其他战场。
这种坚守,是对反法西斯事业最沉重的担当。首战平型关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会战展现中国军队大量歼敌的战力;敌后游击战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青年军远征缅甸救盟军于危难之中。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从未与法西斯媾和,从未放弃抗争的信念。正如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报道中所写:“中国士兵用最差的武器,打了一场最顽强的仗——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法西斯最大的打击。”
这份担当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加拿大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苏联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美国“飞虎队”穿越驼峰航线运送物资,各国反法西斯力量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这些支援既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对中国战场战略价值的认可——正是中国的持久抵抗,为同盟国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为全球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的真理: 正义与非正义的终极较量
八十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这场战争留下的真理从未褪色。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来都戴着虚伪的面具。日本曾以“解放亚洲”“共荣共存”为幌子,实则推行殖民掠夺;德国曾以“种族优越”为借口,实则实施种族灭绝。它们的共同点,是将强权凌驾于公理之上,将少数人的贪婪包装成“历史使命”,最终却因违背人类共同利益而众叛亲离。就像“满洲国”的傀儡闹剧终被扫进垃圾堆,所有试图用暴力篡改历史的行径,注定会被历史本身所唾弃。
而正义的反抗,永远有着穿透黑暗的力量。中国抗战初期,国力远逊于日本,却能坚持到胜利,靠的正是“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民族觉醒。这种觉醒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让学生走出课堂赴前线,让不同党派、不同阶层凝聚成不可分割的抗战共同体。它证明:正义的战争或许会遭遇暂时的挫折,但只要站在人民一边、站在道义高地,就能源源不断壮大力量,直至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中国古人留下的智慧,也是这场战争最深刻的哲理。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虽一时逞凶,却因失道而陷入全球包围;中国虽孤军奋战多年,却因守道而赢得世界支援。如今,当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试图重蹈“强权即真理”的覆辙时,这段历史便是最好的警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非正义行为,终将被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共同追求所反对和制止。
回望80年前的胜利,修正战争起点的认知,不是为了纠结细节,而是为了还原真相——中国不仅是法西斯战争的受害者,更是最早的抗争者、最坚定的反击者。这份历史定位,不该被西方叙事所遮蔽;这份正义先声与奉献,值得被世界永远铭记。
即将到来的“九三”阅兵,正是对这份历史记忆的庄重致敬。当各国领导人齐聚天安门城楼,当参阅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那不仅是对胜利的纪念,更是对反法西斯精神的传承。当年并肩作战的同盟力量若能再聚,恰是对“正义同盟”的当代诠释——就像80年前那样,唯有坚守道义、团结协作,才能抵御邪恶、守护和平。
这就是历史给予今天的最好启示:认清起点,才能读懂来路;铭记牺牲,方能守护未来。(2636字)
2025年8月12日于成都
共2913字 2025年8月14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