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岩波《红星谱》:一线农民的诉求是什么?
作者 杨村人
作家岩波的老家就是河北农村,在以往的日子里他也经常回老家探望祖父祖母。因此,他对河北农村不算生疏。为写《红星谱》,他又和老伴跑了一年有余的河北农村,与多名一线农民和村干部深入交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一手资料。特别是对一线农民的基本诉求了解很多。 我这里只想说两件事:一,一线农民的诉求是什么?二,由此派生的问题:农民的诉求谁来满足?
先说一线农民的诉求,包括:1,基本生活(生存)的口粮能否够吃。河北农村的很多地方人多地少,而且很多地方属于盐碱地,不论是合作化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种粮满足基本生活都是比较困难的。当然,不排除一些村落农田改造等工作出色,生计会好一些。2,依靠副业补充口粮不足和无钱消费问题比较难。一方面过去“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能干,另方面后期耕地不允许改作他用,打算建企业类想法不能实现;再有就是多数农民能力、眼界有限,难以“成事”。3,医疗保障比较难办。稍微重一点的病需要到城里去看,既不方便,花钱也多(后来有了医保,但其中自费药很多),很多农民难以承担,就有患病后在家等死的。有的有点文化的农民问:过去讲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什么夭折了?中国的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难道忘记了?等等。
那么,上述问题谁来满足和解决?岩波在《红星谱》中,借助主人公郭向前,示范性做了一系列工作,并提出很多带有个性化的见解。譬如,在种地和改革问题上应该一村一策,以自愿为宜,防止图省事的“一刀切”,是个体还是集体,种玉米还是种小麦,都应该自主决定,包括土地出租(流转),怎么方便,应该由农民说了算,而不是某个领导拍脑门。在发展副业上,政策上应适当开口,在保持可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放开。为各种副业(乡镇企业)放行。在农村医疗问题上,在主要村落通过扶持建立一定规模的医疗点,辐射周边,防止农民有病必须往城里跑,给农民造成各方面的困难。更要防止“一病回到解放前”现象。
《红星谱》一书中写到了主人公郭向前和姥爷陈之谦共同学习《资本论》片段,写到了郭向前去保定西大街观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电影拍摄地,写到了他大娘战争年代的流血、流汗、流泪,写到了他大爷和父亲在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这一切导致郭向前不敢忘记过去,时刻在矫正工作方向:天天忙忙活活,在忙什么?朝着什么方向?问题就回到了国家一直强调的主旨:不忘初心问题,而这个初心,就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改革开放只是工作方法、手段和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开放而开放,若是因为改革开放而使大多数农民和普通百姓陷入生活困境,这种改革开放还有意义吗?还是当年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初心“吗?
不能不说作家岩波颇具胆魄,因为书写了沉重的话题而使他手中的笔也变得沉重。同样,如此一来也会使一些惯于规避现实的人心惊胆战。有些人属于“叶公好龙”者,他们可以远离现实生活而打“太平拳”,求得方方面面的一团和气。但他们不会为身在困境的弱势群体鼓与呼。当然,人各有志,没法强求。惟愿国家形势越来越好,《红星谱》书中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杨村人,网络作家,著有散文随笔、书评多篇。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