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末清初,黄冈会馆(也称黄州会馆、齐安公所等)就遍及全国。北京黄冈会馆位于东城区前门外草厂二条5号、7号,2013年北京东城区普查登记为文物保护单位。襄阳的黄州会馆,位于樊城大巷口交通路52号。始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是旅居襄阳的黄冈商人开展互助活动而兴建的场所,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简史》记载:“汉口的行会始于明末,盛于清代,尤其是康乾时期。其行会主要是会馆和公所……均系商业和手工业组织。是黄州府旅汉商人于乾隆年间在汉口郭家巷购房设立齐安公所……”。这些以黄冈、黄州、齐安(历史上黄冈的曾用名)命名的地方建筑物,是黄冈历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黄冈有两千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宋代活字印刷发明人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文化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最早翻译者王亚南、军事家林彪,还有黄梅禅宗四祖、五祖、200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红安等。黄冈,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自觉担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并通过挖掘、传承与弘扬,助力“黄冈会馆”“黄州会馆”这些“中华老字号”创新发展。推动各地黄冈会馆(黄州会馆)重新亮相,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恢复它们的历史面貌,同时也要赋予会馆新的文化内涵,把全国各地的黄冈会馆,黄州会馆重新打造为黄冈对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以及与当地开展经济、文化交融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黄冈会馆的运营理念
各地黄冈会馆(黄州会馆)的恢复重建,应依托当地政府与黄冈市政府为主导,并借助各地黄冈商会力量。会馆的运营要以乡情为纽带。要把会馆建成“政府支持、商会助力、会员互动、资源共享”的平台,建成每个城市所在地的“黄冈客厅”。

以乡情为纽带,凝聚社群力量。会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联结分散各地的黄冈籍人士,通过乡情纽带唤醒情感认同,汇聚商界、学界、文化界等多方力量。定期举办同乡联谊、行业交流、文化沙龙等活动,强化“黄冈人”的身份认同感,形成“凝聚乡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助共进”的社群生态。以商会为依托,激活会馆的平台效能。
各地的黄冈会馆、黄州会馆是商会日常运营的载体,商会是会馆运行的支撑。通过商会整合企业资源、市场信息与产业优势,将会馆打造为在外黄冈籍企业家们的“共享会所”与“黄冈人之家”,是旅居在外的黄冈人对接项目、洽谈合作、共谋发展的“集聚地”,可为广大商会会员提供政策咨询、品牌推广、权益维护以及老人就医、子女就学、就业等各种服务,实现“商会赋能会馆、会馆反哺商会”的良性循环。

以政府为支撑,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会馆所在地政府与黄冈本土政府的支持,在文物保护、政策扶持、文化宣传等方面形成合力。借助政府资源推动会馆历史文化挖掘、非遗展示、红色教育等功能落地,将会馆纳入地方文化发展规划,使其成为展示黄冈与当地社群形象、促进区域合作的官方认可平台。同时,也是黄冈市对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窗口”与“桥头堡”。
以互动为抓手,提升品牌活力。打破传统会馆的封闭性,构建“全员参与”的运营模式。鼓励黄冈籍人士、当地民众、文化爱好者等多元主体参与会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黄冈文化展览、学术研讨、非遗体验等互动项目,让会馆从“黄冈人的会馆”升级为“连接两地的文化枢纽”。
二、黄冈会馆的品牌打造
历史风貌的保护性修复

对现存的北京、襄阳等地黄冈会馆、黄州会馆进行系统性修缮(与当地政府和黄冈市委、市政府联系对接),保留“乡愁地标”的物质载体。同时,整理会馆相关的历史文献、名人故事,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为文化传承提供史料支撑。
文化内涵的时代性拓展
在保留传统商帮文化、同乡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注入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等新元素。例如,设立“黄冈名人展陈馆”,展示毕昇、李时珍等先贤的成就;开辟“红色教育空间”,讲述黄冈革命先辈的爱国事迹;搭建“非遗传习基地”,推广黄梅戏、黄冈民间工艺等非遗项目,让会馆成为活态的文化传承课堂。

区域协同的平台化运作
以各地会馆为节点,构建“黄冈—全国”的文化经济协作网络。一方面,推动黄冈本土资源与会馆所在地的对接,如组织黄冈特色农产品展销、文旅推介活动;另一方面,借助会馆凝聚在外黄冈籍人才力量,为家乡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牵线搭桥,实现“以馆为桥、双向赋能”。
品牌传播的立体化推广
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会馆故事,制作纪录片、短视频等传播内容;联合文化机构举办“会馆文化节”“跨地域文化论坛”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黄冈会馆”成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文化IP。
打造“黄冈会馆”品牌,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更是推动黄冈与各地深度交融的创新实践。通过以乡情为纽带、以商会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核、以协同为目标的运营模式,成为展示黄冈文化魅力的窗口,同时也是对外展示黄冈风貌与形象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三、黄冈会馆的运行规划
黄冈会馆恢复重建的地点选择
1、选择历史上原有会馆之地恢复重建;
2、选择现有黄冈人在外开设的会所、会馆进行改建;
3、选择有一定地理位置优势,黄冈人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创新建造。

黄冈会馆建设的资金筹措
1、争取政府城投公司的立项支持;
2、争取各地黄冈商会会员企业进行自愿众筹;
3、做好会馆的运营发展规划,进行对外公开招商。
黄冈会馆建设的运营管理
黄冈会馆的恢复重建与运营管理,应争取黄冈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继续忽视与放弃这份责任,必定会给我们子孙留下遗憾。要通过政府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把我们黄冈先辈留下的遗产其运营管理权,逐步收回到我们黄冈人手中,让其得到传承与弘扬,并重放光彩。
1、先论证,后实践 。写出详细的黄冈会馆、黄州会馆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报送相关部门与企业进行研判;
2、未出征,先造势。发动和邀请商会内外的相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起草打造“黄冈会馆”品牌的相关提案,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3、先立规,再运行。对黄冈会馆的运营机构、股权架构、投资金额、经营范围、责任划分和利益分配,以及进入与退出机制等,先期作好各种谋划;
4、筹建成立股份制的“黄冈会馆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的运作,制定近期与长远的运营发展规划;
5、分阶段制定出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分步进行实施,定期进行总结,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我们既定的目标前进。
(作者秦彬系湖北日报集团《楚天法治》编辑部原执行主编,武汉黄冈商会现任驻会副会长、创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