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灶传说
路边
吃完腊八粥,感觉年味来了,年味来了就要忙年。传说中祭灶也是忙年的一个重要内容,祭灶就是祭灶王星君。腊月廿四日这天,一年工作即将结束,灶王星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玉皇将根据所汇报的主家善恶情况,决定褒赐或者惩罚。所以家家都要大拍马屁为灶王饯行,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三牲五鼎供奉自是不在话下。三牲本指牛羊猪,供奉用头代替,五鼎是指放满食品的五种青铜鼎,百姓当然没这个条件,有猪肉鸡肉鱼肉就不错了。这样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讲究,官绅之家要提前一天。后来官绅将灶君请为腊祭诸神之一,更为隆重。清代不究明礼,这样百姓也可在廿三祭灶了,祭灶多由男主人主持,女人不参与,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宋代范成大有诗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祭。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园。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呵呵,祭灶时的情形跃然纸上,灶王呀,家丑不可外扬,有些事你就不用汇报了,早早讨得吉利回来大家有份。所以祭灶时贡品中麦芽糖糯米糕等能甜住胶住嘴的东西必不可少,灶王吃了糖就只能说甜甜好话。祭灶祷告礼仪完毕后,在鞭炮声中将灶王神像取下,放在蔑扎纸糊的马背上,再备些干粮草料,然后焚香叩首烧掉,这样灶王便骑马上天了。到了除夕之夜,把买来的新神像往灶山上一贴,灶王就算请回来了,第二天过年,灶王又开始保佑我们新的一年了。
关于灶王的来历,《庄子·达生篇》记载告敖说“灶中有髻”,晋代司马彪注释是“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古代“髻”“蛣”通假,“蛣”就是蝉,相传灶王星君是颛顼之子穷蝉,担任玉皇大帝厨房事务长,因见玉皇三公主貌美如花,遂动凡心。三公主亦见穷蝉风流倜傥而春心萌动坠入爱河,双双触犯天条被贬入轮回。穷蝉投生张家取名禅,公主投生郭家取名香。因姻缘早定加媒妁父命,成年后的张郭两人结为夫妻。张禅为暴发户富二代,虽然是个美男子但没有劳动谋生本领,还染上了赌吃嫖遥的恶习。郭香出身破落,知书达理,对张禅贤惠劝善,却遭休弃。
回到娘家的郭香因父母作古艰难困苦靠道姑收留,后接师太位普做善事。而张禅玩尽金山银产穷困讨饭,阅尽人间凄苦世态炎凉。最后张禅饿倒庵前,被众道姑拖至灶间以粥救醒,郭香认出是夫,问何狼狈如是。张禅羞愧难当投灶而没,郭香悟出未能守住灶而使家而不家,亦有责任,旋即坐化而随。玉皇大帝闻报,认为两人已经受罚,真魂回归仙班,便封张禅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掌管人间家庭炊事,至于郭香,则嫁鸡随鸡做了灶王奶奶。灶王的神位不是姜太公封的,资格很老,所以《西游记》里连托塔李天王也要敬他三分呢。
最早的祭灶是在夏季,西汉儒学典籍《礼记·月令》有明确记载。宋代苏颂编纂的《图经本草》也说“六月廿四日,民间用白鸡黑菽祀灶神。”怎么后来改到了冬月呢?正史《后汉书》说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人腊日晨炊,见灶神现形,即以羊祭之,未几暴富,孙女阴丽华被尚未发迹的刘秀看中,后终于母仪天下,阴家也贵为公侯。其事一时成了美谈广为流传,后世人们逐渐将夏俗祭灶变为冬俗祭灶,希望也像阴子方那样碰上好运。许慎《说文解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三戌大约就在腊月廿四左右,可见古代祭神大多在冬季。灶王嫌夏季寂寞便挤到冬季来了,也好,夏季祭品容易馊还是冬季安全,灶王吃了不会坏肚子。
共和国时我们终于明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灶王法力最大也不能保佑我们有米下锅。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