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黄州“赤壁江口”
一一赤壁之战的历史密码与战略枢纽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戴志供稿
2023年3月17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之战的波澜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中,黄州的“赤壁江口”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它不仅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大军初战的战场,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风云的战略要地。
一、初战赤壁:风云际会的军事碰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野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天下。他亲率大军,顺江而下,目标直指荆州。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则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得大败,一路狼狈逃窜,退往夏口,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合。此时,孙权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巨大威胁,在周瑜、鲁肃等人的力主下,决定与刘备联合抗曹。
周瑜率三万吴军,程普率二万步军,与刘备的军队会合后,向夏口方向挺进,欲拦截曹操大军。周瑜水军、程普陆军从鄂县城北江面逆江水行程十余里,到达赤壁附近江面,刘备从樊口江面率领两千名水军随后跟进。而曹操从浦口——举口(举水入长江之口——今武汉市新洲区双柳镇之大埠街)率领水军主力向东南挺进,试图在巴河口(今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在江北)一带建立水寨,此前曹军的一支先锋队已提前到达巴河口驻扎。
汉末的赤壁,崖下便是长江,赤壁呈直角。周瑜与曹操相向对进,周瑜水军北行,曹操南进东行。就这样,交战双方“遇于赤壁”,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就此爆发。然而,曹操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又差,还逢疾疫流行。初次交锋,曹军便遭遇失利,无奈退守赤壁江口一带。
二、赤壁江口:战略要地的历史溯源
今黄州安国寺以南,便是汉末的赤壁江口。从多种史料以及古地图中,都能找到关于“赤壁江口”的确凿记录。这些资料相互印证,为我们揭开了赤壁江口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面纱。
在古代的军事战略中,赤壁江口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它地处长江要冲,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出发,既能顺江而下,直捣东吴腹地;又能溯江而上,威胁荆州等地。对于孙刘联军而言,守住赤壁江口,就能阻挡曹操大军的东进,为后续的战略部署争取时间和空间;而对于曹操来说,占领赤壁江口,就等于打开了通往东吴的大门,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便指日可待。
从湖北的地理、水文等志书来看,黄州“赤壁江口”在过去的一千八百多年间,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河道不断变迁,赤壁江口的地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古代,赤壁江口可能水域更为宽阔,水流更为平缓,适合大规模的水军作战。然而,历经岁月的冲刷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今的赤壁江口与当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人们探寻三国历史的重要遗迹。
三、战后布局: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石
曹军初战失利后,退至赤壁江口,在此建立水寨、旱寨。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而孙刘联军则在南岸严阵以待,双方隔江对峙。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舰船首尾相连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随后,黄盖诈降纵火,曹军战船瞬间陷入一片火海,孙刘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引军退走。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统一南方的计划受挫,退回北方后,他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训练水军,为日后的战争做准备。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刘备则趁机占领荆州南部四郡,为西进益州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而黄州的赤壁江口,作为这场战役的重要见证者,也被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黄州“赤壁江口”,这片承载着三国历史记忆的土地,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却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我们了解赤壁之战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探寻古代军事战略、地理演变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尘埃,去感受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