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纺线线
【主持人】南溟
【时 间】2025年8月14日
【上刊诗人】李树长青、逍遥舟子、李良英、阎晓文、马文斐、彭珍海、李吉伟、西镁铃铂、古月、乔安娜、岳建华、吴会茹、邢剑君、王进龙、马连山、汗牛、唐朝小雨、杨国堂、张建刚、杜海欣、郭素青、赵章柱、俎根彩、张洪艳、高云剑、潘越吟、刘海平、书剑斋主、魏凤仙。
纺线线
文/李树长青
把棉絮点化成朵朵白云
右手转动美好日子的梦想
左手抽出东方的黎明
母亲的指尖沿着年轮走
小院春深响起蜜蜂的歌声
端坐在蒲团犹如女神
不断重复着纺织的动作
一寸寸变长又一寸寸缠绕
好似春蚕以心血吐丝
吱扭扭纺车之谣此起彼伏
扯不断的柔情似水
连着春风十里锦绣山河
纺线线
文/逍遥舟子
中国的历史是锄头开掘的、纺车纺织的,
从不知何时的遥远到生我养我的父亲和母亲。
经过战争和和平,荒年和丰岁,
走不下去的就丢下了锄头和纺车。
因此记忆中在田间地头长大,
在纺车背影及和乐中睡梦。
后来社会呼啦啦大变,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的不是诅咒。
开啊开啊开,武是历史的沟渠,
纺啊纺啊纺,文是历史的经纬。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
谱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不是坐吃山空,不是不劳而获,
依然随时灾荒,依然随时战争,
但勤劳的历史更加茁壮,更加秀美。
男女还在衣食,历史还在延续,
您换作怎样的方式,肯定不是无所作为。
纺线线
文/李良英
吃过桑葚
却不知,江南的蚕
怎样吐丝
穿过粗布棉裤
知道母亲,摇着纺车
抽出一穗一穗白云似的
棉线
一夜的吱扭
纺出温暖,与期盼
嗡嗡旋转
团绕起,人生的
春天,冬天
那盏颤抖的油灯
明了,灭了
纺线线
文/阎晓文
父亲手握太阳月亮的纺锤
纺着金线线,银线线
母亲手握灶台的纺锤
纺着柴米油盐的袅袅炊烟
用艰韧磨成的针
用勤劳纺出的线
缝补一家老小遮风挡雨的衣衫
金线银线长啊,金线银线闪啊
袅袅炊烟暖啊,袅袅炊烟甜啊
这就是生活啊
都在摇起那个纺车
纺线线
2025年8月14日
纺线线
文/马文斐
岁月的唱片里
军民大生产的歌响起
撩开了历史的尘烟
纺车沉默又庄重
似一位静穆的老者
承载着岁月的光环
纺车飞转
棉线从指尖流淌而出
象银河里的星光漫延
纺线人的目光泛着温暖
汗珠闪烁如晶莹的玉露
映照着希望信仰和欣欢
那一团团洁白的棉线
缠绕着勤劳缠绕着奉献
绣出了一幅幅锦绣河山
纺线线
文/彭珍海
黎明的织机
从棉桃里抽出一缕光的纤维
星尘被捻入银色的线索
纺成宇宙间未启封的密言
檀木轴转动年轮的磨盘
收拢所有雨季与晴天
这端系着雏鸟的喙
那端紧紧连接着远方地平线
我们编织命运
接受闪电的启蒙
每根线都是一个触角
帮我们执着探询永恒的造型
纺线线
文/李吉伟
那架纺车长满了年轮
纺轮在转动,捻在手中的
棉花拉出长长的线
像极了蜜蜂震动的声音
在油灯下拉长了思念
我学着母亲纺线的样子
盘坐在蒲团之上
一手摇动纺车轮子
一手捻起棉管儿
恍惚间母亲坐在对面
也在纺线线,那么真切
七十二道工序织就的布
灯下密密匝匝地缝
针扎破了手指
用嘴吸干,针眼还在
褂子裤子穿在身上
母亲笑出了眼泪
纺线线
文/西鋂铃铂
前段时间,在白洋淀小渔村
一个展览馆内,看到一架
用来纺线线的机子
奶奶那辈人用过
我只见过,未亲自操作过
那时候,身上穿的衣服
都来自于纺的线线
亲力亲为,从种棉花
到棉花捻成线
再到布
历史,从来只能回忆
她们不知道买吗?
如果这样问
如同问一个一直饿肚子的人为什么不吃肉?
是一个道理
纺线线声,似乎从延安传出来
蔓延到淀上嘎子村
穿越时空
回味无穷
纺线线
文/古月
总是为一丝纠缠,保留自己的位置,也为纺车等待
最终的归宿。像个落满尘埃和远古气息的故事。
岁月浅浅的波纹,奶奶在纺车前捡拾自己和别人的遗失。
那或许是一生里最好的风景吧!在尘世的深处,她们
一再回首,看时光里飞舞的每一片雪,都藏着
春暖时的花开。最后的一声叹息,都在纺车的嗡嗡声里
碾碎,试着全然地爱着生命和艰辛的生活。
纺线线像浑浊的记忆,哗啦哗啦地卷起尘埃、色彩和
气息,从来不愿回望。如同旧烟火的几处
补丁。只有我深知这星辰般的孤独,漫长而悲怆。
纺线线
文/乔安娜
高原女人也纺线
可是没有北方那样的纺车
从奶奶外婆那辈开始
再看到妈妈这一辈
一个竹兜
一根特质的专门的木棍
还有一个陀螺状的东西
就这么些简单朴素的家什
纺出了好几辈人的爱
衣裤帽子头帕还有袜子
都是用这些家什纺织出来
一件件一根根一条条……
如今
那些年代纺出的线线
织成的所有成品
成了古董甚至是非遗
纺线线
文/岳建华
纺车在我记忆里,家家都有
在凉爽的时候
纺车就在土炕上
母亲从擀好的棉絮里
借着手摇起来的纺车抽线
纺线线还有的邻家奶奶、大婶、大娘
织布机在这些线线交叉中织成老粗布
还有染成各色的线线织成床单
有时为了凉快,纺车会搬到门洞里
一边拉家常一般纺线线
线线还可缝被子、多股搓起来纳鞋底
那热闹开心的时光
似乎就在昨天
旧时光仿佛又回到眼前了
我又能穿上碎花裙子
瞅着母亲
摇着纺车,纺线线
梦总是要醒的
偶尔翻抽屉,几团线线整齐地睡在一起
那是母亲生前
留给我,她亲手纺的线线
纺线线
文/吴会茹
纺轮转着转着
半朵棉絮
线还认得旧日温度
奶奶的茧,妈妈的晨光
织成几尺柔白薄霜
往事升作细雪
炉火映着
纺车的吱呀声
留在骨缝里捻着
年岁的余温
纺线线
文/邢剑君
那根思线,牵动了
我半百岁月,如今
奶奶的纺车已挂在墙上
黑白色
多想听那声声吱呀响动
那丝线,把月光,炊烟
鸟鸣,雨声,还有红红窗花
都纺了进去
梦里老家,低矮的屋檐
狭窄的街巷
那样宽厚,但竟容不下
一代又一代人的归属
奶奶手中的线头断开的时候
我心疼了一下
如今,我和她奶
只能在照片里外对话
纺线线
文/王进龙
竹椅在院里摇成秋千
祖母的手指缠着夕阳转
线轱辘转啊转
把星星都绕成了银丝串
“奶奶的线能钓起太阳呢”
我扯着她袖口的补丁晃
补丁上还沾着三十年的麦香
她指尖盛着月光
“那会儿你大娘们总来借线
织件新袄给娃过年”
线穗子滚到脚边
我捏着它跑成小旋风
像追当年院里飘的棉絮
追那些被线连起来的日子
东家送的红薯干
西家帮着绕的线团
都在轱辘声里转成暖
祖母的咳嗽惊飞了雀儿
线却没断
一头拴着她眼里的炊烟
一头系在我抓满晚霞的指尖
纺线线
文/马连山
那些陈旧的老物件
再也拉拽不出细细的长线
纺车的蜂鸣声
早已静止在那个年代
小时候的衣服
都是纺线线织成的布
每一寸也不知包涵多少
挑灯熬夜的辛苦
被线扯短的棉絮
也撵碎了穷困的日子
线穗在吱吱呀呀中丰满着
煤油灯跳跃暗淡的火苗
农家不可缺少的劳作
温暖了一代又一代
每当想起时 倍感亲切
纺线线
文/唐朝小雨
还是民国时的那间老屋
墙壁斑驳
还是民国时的那架纺车
瘦骨嶙峋
它们一直在等
岁月深处,那个纺线线的女人
吱咛一声,和阳光一起
打开尘封的房门
纺线线
文/汗牛
纺线线,劳苦人家的匠心
染白了一代又一代母亲的双鬓
科技的漩涡,对砸锭的误语
与无纺布的诞生,尴尬相遇
手摇纺车上长长的线线
牵来了纺织大军的笑脸
曾几何时,忽然一夜间
断了长长的线,瘦了圆圆的脸
变魔术似的纺线线列入非遗
老土布也成了奢侈的服饰
嘘一声,眼花缭乱为那般
笑一笑,奈何诗中问浪漫
纺线线
文/杨国堂
老纺车转啊转
把日子纺成一根长线
一头系着晨光
一头拴着豆大的灯盏
奶奶总说线要搓得匀
生活才不起毛边
可风一吹,线就散了
原来岁月啊
比棉絮还白还软
纺线线
文/张建刚
故乡的冬夜被月光的擀面杖擀长
母亲纺的棉线被花籽油灯捻长
父亲种的棉花,母亲弹成棉花瓤子
搓成棉条,有抽不完的线
灯油添得最满,灯捻儿捻得最亮
有时半夜醒来,母亲还在嗡嗡纺棉
衣服的缺口、生活的缺口,都需要补
都需要母亲纺的棉线
针线笸箩里的针、顶针、线蛋儿
成为母亲缝补日子和岁月的一部分
纺线线
文/杜海欣
瘦骨嶙峋的手
转动瘦骨嶙峋的纺车
细细的绒线从棉絮里抽出
纺车唱着古老的歌谣
绒线寄托温暖的光芒
而姥姥的脸
就是点亮这黑夜的太阳
时光把纺纱的女人带走了
带走了人类的善良
孤单的纺车上了房梁
那把点燃温暖的棉絮
开始变得黯淡无光
粗布衣里的真诚
被现实改变了模样
线再也不是那线
衣裳也不是从前那衣裳
纺线线
文/郭素青
从前,纺车是我家的大件农具
棉花,是全村人最热爱的花朵
摘棉花轧棉花搓棉条纺棉线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棉花作坊
那时看奶奶纺线线就像现在欣赏广场舞
不知何时没处放的纺车被吊在了屋梁
那些我们用瓶子捉过棉铃虫的棉花
从一大片的雪白稀疏成罕见的几畦
腰里系个包袱皮跟着母亲摘棉花的日子
连同棉桃的青涩到成熟的炸裂
都被岁月搞丢了 像棉条里抽出的棉线
只剩一点隐约被纺车纺出一首断续的歌
纺线线
文/赵章柱
自幼生长在大淀边
水稻香魚虾美又鲜
母亲姐姐织蓆编篓
从不种棉花纺线线
提起纺线线想起了
延安当年的大生产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军民开荒种地纺线线
上下齐心艰苦奋斗
周恩来还曾是纺线模范
从此纺出了革命大胜利
从此纺出了锦绣美河山
纺线线
文/俎根彩
纺车吱吱呀呀转动年轮
时光在回忆里扰扰纷纷
它曾经为抗战立下功劳
大生产运动中 妇女们纺出歌韵
它曾帮孟母教子坚持不懈
也曾被乐羊子妻比喻光阴
纺线线里纺着绵长的历史
纺线线织就着岁月的温馨
如今老纺车在博物馆落了尘
木轴上还缠着半缕旧棉痕
我们用指尖轻触那纺锤
纺声就忽然从岁月缝里 漏出几分
那漏出的何止是纺车的吟哦
还有灶间飘来的柴米香
线团在母亲的膝头滚呀滚
滚成身上的衣 取暖的被
萦绕心头的爱 缠绵至今
纺线线
文/张洪艳
提起纺线线就会想起当年延安大生产的年代
体现了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
我家的老纺车
真的是个老物件
也是个传家宝
这也是奶奶的最爱
从我记事起
就看见奶奶摇着纺车转呀转
雪白的棉花在奶奶的手里就纺成了一根细细的长线
就是这跟长线
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纺线之前需要把棉絮搓成一个卷
然后再由这台瘦骨嶙峋的老纺车转啊转
转成粗细均匀的一团线
最后这个线团由奶奶传给妈妈
纺成了身上的衣服
纺成了温暖的被褥
这纺出的线团里充满了人间大爱
纺出了一个和睦的家庭
纺出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纺线线
文/高云剑
纺车低鸣时,夜就矮了下去
木轮咬住星光
把清贫捻成悠长的棉线
母亲俯身如弓,在指间
升起希望
椗子旋转着,缠绕出
一家的粗布衣衫
那嗡嗡的声响
不是苦难
是一曲曲儿时的歌谣
母亲把掌心的沟壑
埋进更深的夜
当油灯在墙上印上母亲疲惫的身影
未央的夜已走到尽头
您终于松开紧绷的弦
鸟儿已经出巢
飞向明亮的蓝天
纺车陪着母亲一起变老
纺线线
文/越吟
纺车嗡嗡地旋转
棉桃慢悠悠变成了线
一丝丝挂在绽子上
在面料闪光的堆叠上
她垂落手指描摹布料的纹理
精美的服饰一定来历不凡
纺车在棉絮里纺
棉絮在纺车里转
她回望岁月的那一端
纺轮绕成纬轴的另一端
纺线线
文/刘海平(高山)
经历过苦难的人
都会觉得现在很幸福
可现在的年轻人
多数不知足感觉还不快乐
想想过去那个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年代,让人感慨万千
那个时候每家都有纺车
姑娘、妇女都会纺线线
我们吃的、穿的
差不多都是父母用血汗
换来的,吃的饱穿的暖
记得儿时半夜我醒来时
总是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
不知疲倦地纺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累弯了腰,累花了眼
只为儿女们不受冻有衣穿
那时日子虽苦心里却很甜
纺线线
文/书剑斋主
把雪纺进夏日的蝉鸣
把火纺进冬日的风寒
嚼不烂的一帧画
拆不散的鱼和水
而前方
早已把纺织娘的机杼声
压进枪膛
纺线线
文/魏风仙
我想起那时候奶奶纺线的情景
奶奶盘腿坐在炕上
右手摇车 左手扯线
车 越摇越快
线 越扯越长
奶奶的两只手配合默契
转动的右手 伸缩的左手
灵动、飘逸、洒脱、雅致
像一位舞蹈家翩翩起舞
纺车嗡嗡嗡、吱扭扭地叫着
奶奶咿咿呀呀地唱着
粗细均匀、光滑亮丽的白线线
很快缠满了一锭子
我围着纺车转来转去
我听着奶奶的童谣慢慢睡去
不分白天黑夜
奶奶纺织着艰难的岁月
纺织着一家人的生活
纺织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多少年过去了
奶奶的照片挂在墙上
奶奶用过的纺车搁置在墙角
每一次回老家
我总忘不了看看奶奶的纺车
奶奶纺线线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