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岩波《红星谱》:十万村妇卖毛线是什么概念?
作者 杨村人
(蠡县电视台记者岳子元与作家岩波)
岩波为写作长篇小说《红星谱》,在河北省蠡县调研、采访了一年有余,交了很多朋友,有的朋友还很知心,因为他们太想有人反映他们的心声了。县电视台退休记者岳子元,时下已经71岁,因为还在台里帮着忙,县领导便安排他带着岩波走访各村。而岳子元本身因为亲历了蠡县农村改革开放这些年的林林总总,特别是多年来他一直跟随报道,蠡县所有变化的细节都十分清楚,所以,他自己也很有发言权。在一次座谈中他就说出了一个情况:想当年十万村妇背起包袱走全国,干什么?卖毛线!
改革开放初期,蠡县人口40万左右,竟然有10万村妇走出家门,背起包袱到全国各地摆摊卖毛线,从人口比例上看,几乎每家的主妇(包括部分女孩)都出来了,不是吗?这是一支多么浩浩荡荡的销售大军,想一想都感觉不得了、了不得而不可思议!促使她们走出家门的原因,是本村毛纺业的兴起和兴旺,生产产品太多必须推销出去;而发起毛纺业生产,源自一位老劳模从北京扛回一包涤纶棉,先是用手工纺车纺线,继而引进毛纺设备……走过了由小到大、由手工到机械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又是突飞猛进的速度,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毛泽东)。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受“极左”思想影响,恶意攻击和诋毁,造成领导层的犹豫和倒退,下发了“车马回收”的红头文件,经济发展一度停滞。该地区人多地少,单靠种粮吃不饱肚子,于是乎经历了斗争、较量、甄别、捋顺的难以逾越的曲折过程,经济开始长足发展。岩波的《红星谱》如实记录了这个过程。发生矛盾冲突的当事人,姓甚名谁,肯定都是虚构的,岩波不可能照搬生活,但书中的故事确实来自真实的生活。当时的人们就是“为了生存”而战,还远远没到“无忧”,距离“小康”更是遥不可及。
阻扰农民们发展副业,理由当然是充分的,“农业以粮为纲”,大多数副业都是该当“割除”的“资本主义尾巴”,当时虽然文革结束了,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过去,转变起来并不容易。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为作家提供了打开脑洞、展开纸笔和电脑的无限可能,可以写出沉闷,也可以写出喧嚣,可以写出谋公之人,也可以写出谋私之人。一个不争的事实,恰如书中陈之谦教授所言:发展个体经济是利用了人们的私心和欲望。但时下的情况更是为了生存(活着)的最基本需要。这里就有个尺度问题,只要不违法,就是正当的。当然书中一心谋公的郭向前令人敬仰,他似乎代表了理想中的正面人物,也正是他带头发展毛纺业,然后支持和鼓动乡亲们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摆摊卖毛线。
蠡县发生的“十万村妇背起包袱走全国卖毛线”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应该载入史册,应该告知后人,因为此一壮举是国家改革开放走上康庄大道的初期的生动故事和具体体现。岩波的《红星谱》就是这么做的。
【作者简介】杨村人,网络作家,著有散文随笔、书评多篇。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