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卢化南说地球变暖产生的灾害,对人的危机感!3
(杨利伟,中国航天员;卢化南病医)
尊敬的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先生:
您好!
一、全球变暖的现状与趋势
1.温度上升
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摄氏度,2015 - 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2010 - 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2024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5°C,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过去十年(2015 - 2024年)中的每一年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之一。
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比全球其他地方快得多,2024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二高,部分地区经历了异常温暖的气候。仅仅在过去10年里,北极地区的气温就上升了0.75度C,相比之下,整个地球在过去137年里才变暖0.8度C。
2.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21世纪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过3%,2010年以来增加趋势有所放缓,增长率保持在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增幅为0.6%,低于2017年的0.5%以及2018年的0.1%,增速趋缓,但全球气温仍在逐年升高。
二、全球变暖导致的灾害
1.极端天气事件
热浪:如2025年6月美国东部遭遇极端高温,纽约市气温接近38°C,上亿人受影响;北欧多地气温突破30°C,芬兰北部医院因中暑患者激增而超负荷运转。
干旱:欧洲和地中海盆地5月中旬干旱面积占比达53%,创2012年监测以来同期最高纪录,乌克兰19%土地处于警报级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
洪灾与野火:2025年6月加拿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浓烟飘至欧洲;南非东开普省洪灾致95人死亡,4300人无家可归。
2.海平面上升
冰川融化与海水热膨胀导致沿海城市面临淹没风险,像马尔代夫、孟加拉国低洼地区首当其冲。若升温2°C,预计2亿人因海平面上升被迫迁移;升温3°C,气候难民或达10亿级。
3.对生态的影响
北极升温使北极熊和海象挤到不断缩小的海滩上,导致驯鹿挨饿。全球变暖还导致30%物种面临灭绝风险,珊瑚白化已摧毁全球50%珊瑚礁,渔业资源链断裂。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疾病方面: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热射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2025年美国热浪期间,医院中暑接诊量激增,高温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30 - 40%。全球变暖使疟疾传播海拔上限升高500米,登革热流行区向北扩展10个纬度,霍乱、痢疾等疫情高峰更易出现。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皮肤癌、白内障、雪盲及呼吸道等疾病增多。
适应能力方面:全球变暖使人们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冬季寒潮入侵时,心血管病人死亡率增大,且常诱发呼吸道疾病。
三、危机背后的思考
1.减排与变暖的矛盾
尽管国际社会各国签订《巴黎协定》纷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气温持续升高。一方面是因为温室气体长寿命特性(如CO₂在大气中存留数百年)导致历史排放累积效应显现;另一方面甲烷等短寿命但强效温室气体排放未有效控制。
2.北极变暖的特殊性
北极圈内个别地点出现高温(如挪威班鈉克测到32°C高温),但该区域无大规模工业排放,北极升温主要是极地放大效应(冰 - 雪反馈机制:海冰减少导致太阳辐射吸收增加,进一步加剧变暖),这提示全球变暖已进入“自我强化”阶段,即使立即停止排放,变暖仍可能持续数十年。
四、应对全球变暖的建议
1.国际政策协同
强化《巴黎协定》,在中欧领导人联合声明强调的COP30前提交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覆盖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并符合1.5°C温控目标。发达国家需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部署与适应措施。
2.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可再生能源突破:全球光伏、风电成本在过去十年下降80 - 90%,需进一步扩大部署,目标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50%。
碳捕集与负排放技术:生物能源碳捕集与封存(BECC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技术需加速商业化,以抵消难以减排的工业过程排放。3.公众参与与社会变革
教育与意识提升:通过媒体、教育机构普及气候科学,如展示北极熊生存困境(需区分渲染与事实)、极端天气与变暖的直接关联。
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出行(电动汽车、公共交通)、节能建筑、减少食物浪费(全球约1/3食物被浪费,对应8%温室气体排放)。
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建设”
o基础设施升级:沿海城市修建防波堤、提升排水系统标准;农业领域推广耐旱作物与精准灌溉。
o生态保护与修复:扩大珊瑚礁保护计划(如澳大利亚大堡礁“云播种”增白实验)、红树林与湿地恢复以增强碳汇能力。
全球变暖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通过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卢化南
202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