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蛋时代的荒谬(杂文)
木 弓
达芬奇若活在今天,怕是要被送进精神病院——毕竟,哪个正常人会日复一日地画同一枚鸡蛋?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偏执狂”,用最笨拙的方式嘲笑着我们这个“三分钟精通”的时代。当速成课平台兜售《十分钟读懂达芬奇》时,那些凝固在蛋壳上的晨光,正在美术馆里发出无声的冷笑。
我们发明了“量子波动速读法”,却失去了凝视一枚鸡蛋的耐心。云南的陶匠揉着土坯说:“机器做的太完美。”这话该让那些用智能软件批量生成“古典名画”的科技精英们听听!他们永远不会懂,为什么京都的茶道宗师宁可摔碎三十个茶碗,也要追求那“四十五度角的涟漪”。这些固执的手艺人,像一群不合时宜的唐吉诃德,举着木剑冲向数据洪流的风车。
看看我们的“现代文明”:短视频把《蒙娜丽莎》切成十五秒的搞笑片段,弹幕网站给《最后的晚餐》配上“圣徒带货”的字幕。当达芬奇解剖鸡蛋寻找飞行器灵感时,我们正忙着用修图软件给煎蛋照片打人工光泽。多么绝妙的讽刺:那个画蛋的疯子最终飞向了星空,而我们这些“聪明人”,却困在信息牢笼里,把虚拟当成了真实。
教育专家高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没人告诉孩子起跑线早已扭曲成无限循环的怪圈。某个钢琴神童在才艺节目上炫完肖邦,评委问他:“琴键的实木纹理触感如何?”孩子茫然的眼神比任何批评都刺目。这让人想起佛罗伦萨作坊里那个荒谬的场景——大师逼着学徒画三年鸡蛋,而今天的艺术生,却在毕业展上直接拍卖“未完成宣言”。
最吊诡的是,当我们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达芬奇画室时,观众平均停留时间只有两分半钟——刚够发条社交动态。那些举着手机在虚拟鸡蛋前摆拍的人们,像极了魔幻小说里围观冰块的愚昧村民。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里,印着鸡蛋素描的帆布袋卖得最好,毕竟“专注力”三个字,如今最适合当印花图案。
深夜加班时,电脑弹窗跳出《达芬奇睡眠法:每天睡两小时就能成功》。我盯着屏幕上那个被数码修饰过的达芬奇头像,突然想起他某页笔记上的涂鸦:“太阳不动。”这个画蛋的疯子或许早就看透:在疯狂旋转的时代里,真正的清醒就是固执地当个“静止的坐标点”。
此刻,冰箱里那盒标注“无菌蛋”的工业产品,正在嘲笑我书桌上那本翻开的《达芬奇手稿》。五百年前的某个清晨,有颗沾着泥土的脏鸡蛋,曾经映照过人类最璀璨的智慧之光。我们发明了无菌蛋,却失去了孵化的能力。
2025.8.14 古都西安

【作者简介】
木弓,另有笔名汉竹、鲁燕、斯谦。字翼良。世隶耕。笔墨修为,放牧为生,曾在汇河岸边牧羊,现在秦岭脚下放牛。捧一盏心灯照夜路,送一缕微光慰牛羊!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