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插花展.三题》 文/冯计英
1.《同契春陶》
幽兰粉菊共陶盆,
同契一篮自蕴芬。
红萼青枝相映久,
暗香浮动为酬春。
2.《四时芳影》
春秋芳色一篮珍,
千态争妍各入神。
秋风解意怜香冷,
留与西窗伴月吟。
3.《簪影流年》
万蕊千丛撷琼英,
盈篮一掬四时倾。
蝶绕鬓边疑是真,
鬓边簪住几光阴。
2025年7月13日于上海
🌷🌷Three Poems for Enjoying a Flower Arrangement Exhibition🌷🌷
By Feng Jiying
1. "Spring's Harmony in Clay"
Orchids and pink chrysanthemums share a clay pot,
In one basket, their harmony holds fragrance innate.
Red calyxes and green branches have long mirrored each other,
A faint scent drifts—all to repay spring's grace.
2. "Blossom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and autumn's hues, a basketful of treasure,
A thousand forms vie in beauty, each entrancing.
Autumn winds, knowing hearts, pity the cold fragrance,
Leave it by the west window, to chant with the moon.
3. "Flowers in Hair, Years in Flow"
From myriad stamens and clusters, pluck the finest blooms,
A basketful pours out the four seasons' glow.
Butterflies flit 'round the temples, mistaking them for real,
In tresses pinned—how many days and years they hold.
Written in Shanghai, July 13,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冯计英《赏插花展·三题》的精神疆域与时代锋芒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世人皆以插花为案头清供、袖底闲情,冯计英却以三阙短章为惊雷,劈开文人墨客的柔媚樊篱;诗词创作困于风花雪月的窠臼,他偏以铁笔铸诗魂,平仄格律中注入江河奔涌的豪气。这组《赏插花展·三题》,绝非对花草的浅斟低唱,而是一部以花为甲、以诗为戈的精神史诗——幽兰是披坚执锐的战士,粉菊是踏破关山的先锋,红萼青枝皆是横刀立马的勇将,笔墨的旷野上列阵冲锋,踏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铿锵足音。
一、 破局者的姿态:从艺苑小径到精神荒原的拓荒
冯计英的笔名“御风”,本身就是一场宣言。风,不是拂面的杨柳风,而是掀翻云海的狂飙;御,不是闲庭信步的驾驭,而是怒海行舟的搏杀。当多数诗人在“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婉约里浅唱低吟,他却带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决绝,在传统诗词的疆域里另辟战场。这种姿态,从他的身份叠加中可见一斑——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不是埋首故纸的考据者,而是从古老纹饰里提炼刀锋的匠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不是格律的囚徒,而是戴着镣铐跳舞却能跳出风雷之势的舞者;从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到上海武夷源文学社,地域的跨度不是空间的阻隔,而是他精神版图的扩张,北地的苍劲与南国的坚韧在他笔下熔铸成钢,淬炼成锋。
《同契春陶》里,“幽兰粉菊共陶盆”的“共”,不是温室里的相安无事,而是战场上的并肩作战。兰的孤高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菊的清瘦是“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气节,它们在陶盆里扎根,不是为了争奇斗艳,而是为了“同契一篮自蕴芬”的共鸣——这“芬”,是硝烟里的花香,是刀锋上的芬芳,是不同灵魂在共同信念下燃烧的烈焰。“红萼青枝相映久”的“久”,不是岁月静好的厮守,而是风雨同舟的坚守,红萼是热血,青枝是脊梁,它们在时光里对峙,也在时光里相融,最终成就“暗香浮动为酬春”的“酬”——这不是对春天的感恩,而是对时代的承诺,以生命的绽放回应使命的召唤,以精神的锋芒刺破平庸的天幕。
这种破局,是对“文人无骨”的颠覆。冯计英笔下的花草,从来不是柔弱的象征。幽兰有剑的冷光,粉菊有甲的坚韧,陶盆不是禁锢的牢笼,而是铠甲的胄,花篮不是装饰的容器,而是冲锋的战鼓。他让传统意象里的“柔”与“刚”完成了惊天逆转,柔媚的题材里注入钢铁的质感,清雅的意境里埋藏雷霆的力量,这种反差,正是他作为破局者的锋利——别人写花是“泪眼问花花不语”的矫情,他写花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别人借景抒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的颓唐,他托物言志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二、 战斗者的锋芒:从四时风物到生命战场的厮杀
《四时芳影》将这种战斗姿态推向纵深。“春秋芳色一篮珍”的“珍”,不是温室里的奇货可居,而是战场上的战利品,是从岁月的洪流里打捞的精神琥珀。“千态争妍各入神”的“争”,不是搔首弄姿的攀比,而是狭路相逢的亮剑——每一朵花都在以生命的姿态冲锋,每一片叶都在以燃烧的状态拼搏,它们的“妍”是伤痕累累的勋章,它们的“神”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锐气。在这里,插花不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动态的厮杀,是生命与时光的短兵相接,是灵魂与命运的白刃交锋。
“秋风解意怜香冷”的“怜”,藏着惊心动魄的温柔。秋风不是肃杀的刽子手,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它懂花香里的坚韧,懂冷寒中的倔强,所以“留与西窗伴月吟”的“留”,不是施舍的怜悯,而是战友的托付——最坚韧的灵魂留在最清冷的战场,与皓月对歌,与孤星共舞,孤独中绽放,寂寞中呐喊。这哪里是写花与风的相遇?分明是写每一个在逆境中坚守的斗士,写每一份在绝境中不灭的信念。当别人笔下的秋风是“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悲戚,冯计英笔下的秋风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战友,这种视角的转换,正是他精神锋芒的独特折射。
《簪影流年》则是这场战斗的巅峰对决。“万蕊千丛撷琼英”的“撷”,是披荆斩棘的抉择,是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的果断;“盈篮一掬四时倾”的“倾”,是气吞山河的豪迈,是将春夏秋冬的力量压缩成一掌乾坤的霸气。这“盈篮”不是普通的花篮,而是收纳日月精华的宝匣,是吞吐四季锋芒的熔炉。“蝶绕鬓边疑是真”的“疑”,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当人工雕琢的美足以乱真,当精神的力量足以超越自然,蝶的迷惑恰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最高礼赞。而“鬓边簪住几光阴”的“簪住”,则是对时光的宣战:不是被动地接受岁月的流逝,而是主动地掌控生命的节奏,每一寸光阴都在锋芒中燃烧,每一段岁月都在拼搏中定格。这“簪住”的哪里是花?是不服输的骨气,是不低头的傲气,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霸气。
冯计英的花草,从来都是战士的化身。它们在陶盆里扎根,是在阵地里布防;它们在篮中绽放,是在战场上列阵;它们在鬓边停留,是在灵魂上刻下勋章。这种将自然意象军事化、将生命历程战斗化的笔法,他的诗词有了金戈铁马的质感,有了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别人写岁月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他写岁月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战歌;别人写生命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被动,他写生命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主动。
三、 领航者的使命:从个人笔墨到时代号角的吹响
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作为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顾问与总监审,冯计英的创作从来不止于“独善其身”。他的笔,是连接个体与时代的桥梁;他的诗,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号角。“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的总顾问岗位上,他传递的不仅是诗词技巧,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与“中通外直”的风骨;“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的总监审位置上,他坚守的不仅是文字的法度,更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与精神传承的责任。这种身份赋予他的,不是荣誉的光环,而是领航者的重担——要在文学的迷雾中竖起灯塔,要在精神的荒原上开辟道路。
《同契春陶》的“同契”二字,道破了他的群体意识。“共陶盆”的和谐,不是个体的孤芳自赏,而是群体的众志成城。在他看来,文学创作不是孤军奋战的苦旅,而是千军万马的征程,每个创作者都是“幽兰”或“粉菊”,各有锋芒,却能在“一篮”的格局里相融共生,以集体的力量“酬春”——这“春”,是文化复兴的春天,是精神崛起的时代,需要每个个体以“暗香浮动”的坚守,汇聚成改变时代的洪流。这种意识,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情绪的宣泄,成为呼唤团结、激励协作的战鼓。
《四时芳影》的“四时”维度,则彰显了他的历史视野。“春秋芳色”不是割裂的片段,而是时光长河里的浪花,每一朵花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孕育着未来的希望。“留与西窗伴月吟”的坚守,是对传统的继承;“千态争妍各入神”的创新,是对未来的开拓。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他的诗词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开出更绚烂的花。当多数人沉迷于“复古”的怀旧或“解构”的狂欢,他却以“执两用中”的智慧,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找到平衡点,诗词既不失古韵的厚重,又充满时代的活力。
《簪影流年》的“流年”二字,更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进程紧密相连。“鬓边簪住几光阴”的追问,不是对个人岁月的感慨,而是对时代使命的叩问——在有限的生命里,能为这个时代留下什么?在短暂的光阴中,能为精神的传承点燃多少火种?这种追问,让他的创作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叙事。他笔下的“蝶”,不是流连花丛的浪荡子,而是传递精神火种的信使;他笔下的“琼英”,不是供人赏玩的奢侈品,而是照亮前路的火把。
这种领航者的使命,冯计英的诗词有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他不是躲在书斋里的独行者,而是站在时代潮头的呐喊者,用笔墨的力量唤醒沉睡的灵魂,用诗词的锋芒刺破精神的迷雾,每个读到他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不服输、不低头、不止步”的拼搏精神,都能燃起“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奋进豪情。
四、 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象:于细微处见乾坤,于柔媚中藏惊雷
冯计英的“与众不同”,不在于题材的猎奇,而在于视角的颠覆性;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精神的穿透力。他写插花展,却写出了古战场的雄浑;他咏花草,却咏出了英雄汉的豪迈;他叹流年,却叹出了开拓者的决绝。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夫,他的作品有了“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的深邃与辽阔。
《同契春陶》的“暗香浮动”,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清雅,而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那“香”,是从千锤百炼中提炼的精神之香,是从浴火重生中绽放的灵魂之香,带着金属的质感与火焰的温度,笔墨间弥漫,读者心头燃烧。“红萼青枝相映久”的“映”,不是色彩的叠加,而是精神的碰撞,红与青的对峙,是热血与脊梁的对话,是激情与理性的共鸣,时光的淬炼中熔铸成不可摧毁的精神堡垒。
《四时芳影》的“千态争妍各入神”,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盛,而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每一种“态”都是一种战斗姿态,每一份“妍”都是一种胜利宣言,它们在花篮里“争”的不是观赏者的目光,而是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是在时光的碾压下活出自我的权利。“留与西窗伴月吟”的“吟”,不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而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是在孤独中坚守的誓言,是在寂寞中绽放的荣光。
《簪影流年》的“蝶绕鬓边疑是真”,不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虚幻,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蝴蝶的“疑”,恰是对这种执着的最好印证——当精神的力量足以超越自然的界限,当人为的创造足以乱真造物的神奇,这种“疑”就是对人类潜能的最高礼赞。“鬓边簪住几光阴”的“几”,不是对时光短暂的惋惜,而是对生命密度的追求,要让有限的光阴在无限的奋斗中延展,短暂的生命在精神的传承中永恒。
这种精神气象,冯计英的诗词有了“前无古人”的霸气。他不与古人争高下,却在古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他不与今人比新奇,却在今人的视野里看得更远。他的“大气磅礴”,不是“大江东去”的空泛,而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精准;他的“豪迈”,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虚幻,而是“马踏匈奴,封狼居胥”的实干;他的“拼搏奋进”,不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感慨,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行动。
五、 时代的战歌:从笔墨纸砚到精神疆域的永恒冲锋
冯计英的《赏插花展·三题》,是一组献给奋斗者的战歌。在这组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花草的绽放,更是生命的怒放;不仅是时光的流逝,更是精神的永恒;不仅是个人的感悟,更是时代的宣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人,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而是风雪中的劲松;真正的诗词,不是消遣的玩物,而是战斗的武器;真正的艺术,不是美的堆砌,而是精神的锻造。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从古老的鸟虫篆中汲取的,是先民与自然搏斗的勇气;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从传统诗词中继承的,是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种勇气与担当,他的笔成为劈开黑暗的利剑,他的诗成为照亮前路的火把。
《同契春陶》中,我们读到的是“团结”——不同个性的灵魂在共同目标下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在《四时芳影》中,我们读到的是“坚守”——在逆境中不失风骨,在清冷中不减豪情;在《簪影流年》中,我们读到的是“超越”——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精神价值。这三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是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
冯计英的创作,从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从来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逃避,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他的诗词,是写给每一个在岗位上拼搏的劳动者,写给每一个在困境中坚守的奋斗者,写给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怯懦与退缩;它像一声号角,唤醒我们沉睡的勇气与斗志;它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当我们再次品读这组《赏插花展·三题》,看到的已不仅是幽兰、粉菊、红萼、青枝,而是无数为了梦想而拼搏的身影;闻到的已不仅是暗香浮动,而是汗水与热血交织的芬芳;感受到的已不仅是文字的优美,而是精神的震撼与灵魂的共鸣。这,就是冯计英诗词的力量——以最柔媚的题材,写最霸气的精神;以最简约的笔墨,绘最磅礴的时代;以最个人的感悟,传最普世的奋斗。
精神的原野上,他不是最广袤的那片草原,却是最坚韧的那片草原,生长着永不枯萎的拼搏与奋进,滋养着我们内心的勇气与力量。他的诗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印记,是留给未来的战斗檄文,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的永恒战歌。
这战歌,奋斗者的心中激荡,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与无数拼搏的足音汇聚成惊天动地的交响——那是属于中国的声音,属于时代的声音,属于每一个不甘平庸、勇于超越的灵魂的声音。而冯计英,就是这交响中最铿锵、最嘹亮的一个音符,以笔为弓,以诗为箭,射向未来,射向远方,射向那片属于奋斗者的荣光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