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王守权奉献如歌
作者:刘连成
王守权与双辽农场的故事,是一段动人心弦的旋律,谱满了奋斗、奉献与热爱的音符。
1928 年,王守权出生在辽宁辽中县于家房乡代家房村。这个静谧的小村落,仿若尘世中隐匿的明珠,宁静质朴。屋舍错落,炊烟袅袅,田间劳作的身影,绘就一幅悠然田园画卷。在这片土地的滋养下,王守权茁壮成长。解放前夕,时代浪潮翻涌,年轻的他毅然投身革命,开启波澜壮阔的人生征程。
1957 年12月,王守权接到吉林省农业厅任命,从梨树农场奔赴双辽农场出任副场长。当他初临这片土地,广袤田野、质朴职工映入眼帘,一种莫名情愫涌上心头,恰似命运丝线,将他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从此,双辽农场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1958年初,席卷全国的“大跃进”浪潮汹涌,双辽农场一分为三。已升任场长的王守权,被调往三家子农场任职。他毫无怨言,以大局为重,毅然奔赴新岗。彼时,虽然“大炼钢铁”热潮正盛,但他心系农田。秋季来临,他带领职工深翻土地,锄头划过土地,似在书写对大地的深情。兴修水利时,他与职工清理水渠,不顾淤泥恶臭,弯腰一锹锹挖出。那通畅的水渠,宛如农场脉络,水流欢快流淌,诉说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1959年1月,农场建制恢复,王守权重回双辽农场任场长。然而,更大挑战接踵而至——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农场粮食浪费严重,减产与高征购压力下,职工生活陷入困境。面对难题,王守权毫不退缩。他深入群众,动员“瓜菜代”,耐心讲解野菜食用方法,组织采摘、烹饪。同时,合理安排口粮,精打细算。他大胆提议分给职工自留地,在职工精心照料下,自留地宛如沙漠绿洲,长出绿油油蔬菜。职工眼中闪烁希望光芒,那是生活的希望,是王守权给予的力量。
王守权深知,农场发展需理顺关系、扩大开发。1969年,他与党委书记裴志夏踏上奔走之路。往返省城与县里,一路风尘仆仆。每到一处,耐心沟通,详述农场发展规划与前景。在他们努力下,周边生产队逐渐并入农场,科尔沁草原上,农场版图如画卷展开,国有化进程稳步推进。他还组织职工奔赴双辽永加乡开垦旱田。那里条件艰苦,茫茫荒原一望无际。面对“大长垄”,职工从早忙到晚,烈日炙烤,汗水湿透衣衫,却无人喊累。王守权始终冲在最前,身影在荒原上格外坚毅。那新开垦的土地,似希望田野,孕育丰收梦想,在阳光下生机盎然。
在双辽农场,王守权被职工亲切称为“王大个子”。他身材魁梧如巍峨山峰,给人坚实依靠,却有颗细腻的心。他舍弃坐骑,用双脚丈量农场每一寸土地。水田中,他挽起裤腿与职工一同劳作,稻浪起伏,他的身影融入其中。他弯腰仔细检查稻苗,轻轻拂去叶片杂物,动作轻柔专注。食堂里,他与职工同桌而食,欢声笑语,倾听家长里短,关心生活琐事,温暖氛围如冬日暖阳,洒在每个人心间。
1960年初冬一个早上,由于驾驶员在拖拉机库房添加机油不慎引起拖拉机燃烧爆炸。王守权场长得知后立即奔赴现场,跑了300米后冲进车库。把停在机库里的一台热特开了出来。尽管火舌烧焦了他的头发,但车保住了,国家的财产没受到损失。同时他一边组织群众救火,一边与前来救火的职工们一起冲进火海抢救库房物资,冒着生命危险扑灭了一场大火,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挽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大火扑灭后,人们发现眼前的“大个子场长”衣服烧破了很多洞,他的鞋上、身上沾满了黑色的烟尘,双手、面颊被“染”成了黑色,手也被划破了。但他没有顾及脏、累、疼,心中只有救险成功的庆幸。被救的拖拉机驾驶员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场长您是个大英雄,是我们的主心骨。”他说“是大家齐心协力把火扑灭的。只要没有烧伤烧死人,就是万幸。”大火过后,他不顾疲劳,立即召开全场大会总结事故的教训,表彰了这次事故中受重伤的庞守仁等救火英雄,增强了全场干部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向省农业厅打报告,检讨自己的过失,积极争取省里资金补贴。
1962年,吉林省农业厅决定在双辽农场哈拉巴山下发展梅花鹿养殖。王守权亲自选址,踏遍哈拉巴山每个角落,仔细考察地形、环境和水源。每一处,他蹲下身子,触摸土地感受质地,观察周边植被思考是否适合鹿群生存。选好址后,又亲自调鹿,悉心照料。然而,一次意外鹿群跑散。王守权心急如焚,立刻带领职工四处寻觅。在哈拉巴山原野上,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整整搜寻四天四夜。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终于,找回跑散鹿群。那四天四夜的搜寻,是他对农场发展的执着坚守,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王守权在双辽农场的 7 年,是拼搏奉献的 7 年。他住在职工住宅区大筒房,与大家同甘共苦。简陋房间里,只有床、桌和几把椅子,墙壁贴着农场发展规划图。夜晚,他常对着图纸沉思,思考农场未来。在他努力下,农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口增多,土地扩耕,产量攀升。那一组组数据,如跳动音符,谱写他的功绩,是他对农场热爱的结晶。
即便后来调任梨树农场任场长、四平地区机关任职,他的心依然系着双辽农场。离休后,听闻农场开发小井种稻,他不顾年迈,再度投身其中。他似不知疲倦的战士,带着多年经验智慧,回到深爱的土地。田间地头,他亲自指导技术,与职工一起劳作。那一片片水田,如明镜照亮农场未来,倒映着他对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赤诚与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