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学刚作品
《在水一方》的双重价值
——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的情感交响
作者/杨维勇
审核/徐丽华
总编/李淑林

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版图中,土家族作家雷学刚的散文集《在水一方》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一部展现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精神追求的佳作。这部由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不仅是雷学刚个人创作生涯的重要突破,也是当代土家族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该书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四个维度,精炼探析《在水一方》如何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族群、地域与全局的文化桥梁。

文化寻根
鄂西山水与巴渝情韵的双重奏
《在水一方》一书旨在尝试探寻一个多维度的文化价值认同空间。雷学刚作为从湖北利川走出的土家族作家,其文字中始终洋溢着鄂西山水与巴渝情韵交融的乡愁气息。书名“在水一方”源自《诗经·秦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经典诗句,这一充满诗意的表述,历经两千余年的文化沉淀,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可望难极之理想境界的艺术范型。雷学刚创造性地将这一古老意象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使“水”的意象超越了原诗中的爱情隐喻,升华为对人生理想、家国情怀、大道至简的执着探索,颇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将上下而求索”的明志风骨。
作品中,清江的浪花与长江的奔流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是流淌在土家族作家血脉中的深厚文化基因。正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南大学教授周勇对该书的评论所言,雷学刚“喝着清江水,唱着《龙船调》长大,他的文字承载着土家族特有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结构”。利川的奇山秀水——清江如碧玉绶带般澄澈流淌、齐岳山苍茫辽阔的风车景观、鱼木寨古韵悠然的吊脚楼、举世惊叹的腾龙洞,这些鄂西地理标志更成为文化身份的象征符号,使作品获得了浓郁的民族音乐性,展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与当代表达。
《在水一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的文化怀旧,而是通过军旅生涯与人生练达的过滤与升华,形成了一种复合型文化认同。雷学刚早年怀揣报国之志投身军旅,军营锻造了他如山般挺直的脊梁、磐石般的意志与忠诚担当的品格。转业后扎根重庆,将军人品格与山城精神相融合。这种跨越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军旅与文坛的生命体验,使他的文化书写呈现出独特的张力与底色。作品中既有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观察;既有军人的刚毅视角,又有文人的细腻笔触。这种多元身份的融合,使《在水一方》避免了单一的文化立场,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在水一方》的价值在于它以文学形式参与了当代土家族文化的探寻重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如何既保持独特性又与时俱进,成为一个永恒命题。雷学刚的作品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通过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将土家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散文创作,使其获得新的表达形式与传播可能。这种文化实践不是封闭的孤芳自赏,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寻求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共同体中的坐标与表达方式。

精神返乡
个体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在水一方》收录了雷学刚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底创作的67篇散文,分为“心语如诗”“人生感悟”“情感遐思”“文化苦旅”四个部分。这种结构安排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精神返乡的旅程——从个人情感到人生思考,从私密情感到文化关怀,呈现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思想轨迹。作品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这种结构所深谙的情绪价值之中。
“心语如诗”一辑如灵魂的早课,收录了作者对生活点滴的诗意感悟。“晨悟心语”中“优雅是灵魂的香气,无需宣告自氤氲”的表述,展现了作者对精神品质的追求;“故乡的雪”中“当六角精灵覆盖山峦,游子的行囊便盛满故园灶膛的暖意”的描写,将乡愁具象化为可感的温度与画面。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如晨露般清新透明,洗涤着现代人浮躁的心灵。
“人生感悟”一辑则更具思辨色彩,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淡定的力量”中“风暴中心最平静的水域,积蓄着最深沉的力量”的比喻,将军人特有的沉着品质转化为普遍的人生智慧;“快与慢”的箴言如禅钟:“疾驰的箭会迷失方向,缓行的舟终抵达彼岸”,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反思。这些思考不是抽象的哲理思辨,而是源自作者丰富人生经历的深度感悟,因而具有真实可感的质地和韧劲。
“情感遐思”一辑是蘸着烟火写就的情书,展现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徜徉在情感的海洋”中,情被喻为“生命盐度,太少则寡淡,太多则苦涩”;“情悟”里“最深的情,常是欲言又止的逗号”,道尽万千心曲。作者将《诗经》中“在水一方”的古典意象赋予现代诠释:“所谓伊人,非隔烟水,而在心灯常明处”,把古老的相思升华为永恒的守望。
“文化苦旅”一辑则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参观冰心故居时,他“抚摸老墙斑痕如读‘世纪掌纹’”;走进泸沽湖见“碧水托起星月,摩梭歌谣是时光传给湖面的年轮”;走进邛海则遇“月光在浪尖碎成银鳞,渔火是水写给夜的诗行”。这些文化行走的无疆,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作者与历史、与地域文化对话的欣赏陶冶过程,展现了一个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抵达灵魂的人文关怀深度。
《在水一方》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回应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在物质丰富但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价值认同困惑与信仰危机。雷学刚的作品通过个人真实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参照。如评论所言,《在水一方》“向读者传达了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它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表达的思想“健康、向上,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这种积极的价值引导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作者对军旅生涯、乡愁记忆、文化体验的真挚书写自然流露。

刚劲娟秀
艺术特色的双重美学
《在水一方》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形式上,形成了“刚劲娟秀”的美学特质。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的双重身份密不可分——军旅生涯赋予其“刚劲”的气质,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和文人情怀则贡献了“娟秀”儒雅的特质。
在语言艺术方面,雷学刚的散文呈现出诗化与哲理化的双重特征。他善于创造凝练而富有张力的意境画面,如“低调如沉甸甸的麦穗俯身亲吻大地”,将抽象品质具象化;“独处是心灵最丰盈的盛宴”,赋予常见概念新的理解角度。这些表达既简洁又深刻,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精心锤炼。同时,作品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如“优雅是灵魂的香气,真诚是心灵的阳光,善良是人性的底色”这样的排比句,既有形式美,又有深邃思想。
在结构艺术方面,《在水一方》的四辑划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心语如诗”如涤尘的晨露,“人生感悟”是渡人的舟楫,“情感遐思”为暖世的炉火,“文化苦旅”乃铸魂的钟鼎——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作者的精神家园。这种结构安排使整部作品既有微观的情感波动,又有宏观的文化视野,避免了散文集常见的零散感和叙事的碎片化、啰嗦。
值得关注的是作品中地域元素与现代意识的融合。雷学刚笔下的青藏高原,东北黑土地,鄂西山水,魔都山城,滇西北不再是异域奇观,而是与现代人精神追求相通的文化符号和厚重元素。如对腾龙洞的描写:那鬼斧神工的利川腾龙洞,其恢宏壮丽、洞开天地、吞吐日月的奇观,仿佛就是他灵魂深处奔涌不息的创作源泉与磅礴底气,洞中那轰鸣奔腾、穿行于地脉深处的暗河,恰是他体内流淌不息的土家族血脉,这种将自然景观人格化的写法,使地域元素超越了地域限制,彰显了他高超的文字驾驭力。
《在水一方》还展现了个人经验与普遍情感的平衡艺术。雷学刚的写作始终扎根于个人真实体验,但又总能触及人类共同情感。他写故乡的雪,“当六角精灵覆盖山峦,游子的行囊便盛满故园灶膛的暖意”;他写情感,“最深的情,常是欲言又止的逗号”;他写人生,“低调如沉甸甸的麦穗俯身亲吻大地”。这些表达既源自个人独特体验,又具有普遍共鸣性,达到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艺术效果。

文学回响
传播效果与批评接受
《在水一方》自出版以来,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反响,这些接受现象本身也构成了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作品的传播路径、评论反馈情况,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它在当代文学场域中的实际影响。
在专业评论界,《在水一方》获得了广泛认可。原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勇、原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王志雷少将、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辛华以及李海霞、刘婧雨、谭小兰、李丽、杨希、陈燕玲、笑崇鐘、李娅兰、邓岚、胡力方、刘潇岭、朱玉、雷小英、艾蔚蔚等十多位作家在读到雷学刚的散文时,“眼睛为之一亮,并被他的文笔所震撼,心里很是激动”。这种第一眼的强烈印象,预示了作品将会引发的阅读共鸣。评论家普遍认为,雷学刚的散文“高扬时代主旋律,努力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点赞、为社会经济发展赋能、为人民美好生活添彩而写作”,但又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自然呈现积极价值观。
作品获得的好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认为它“淋漓酣畅地彰显当代军人的壮志与豪迈,也不失谦谦学者的儒雅俊逸之风”,为少数民族文化表达提供了成功范例;二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赞赏,指出作品“刚劲娟秀”的风格特色和“诗化与哲理化”的语言艺术;三是对其社会影响的认可,认为作品“向读者传达了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在当代社会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在广大读者中,《在水一方》同样引发了强烈共鸣。许多读者纷纷表示,作品中关于乡愁、人生、情感的思考触动了自己的心灵。特别是那些同样经历过城乡迁移、文化适应的读者,更能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一位读者在书评中写道:“雷学刚的文字像清江水一样清澈,像土家山歌一样真挚,读他的散文,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在水一方》的传播不仅限于文学阅读领域,还延伸至文化研究中,研究土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学者也开始关注雷学刚的创作。这种学术关注,标志着作品正在从一般的文学阅读进入更深入的文化研究层面。
从更宏观的文学史角度看,《在水一方》代表了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一种新趋向:既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又积极介入当代精神生活;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寻求更广泛的读者共鸣。雷学刚的创作实践表明,少数民族文学完全可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参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种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正是《在水一方》最宝贵的文学品质。

作者简介
杨维勇,甘肃会宁人,大学本科学历。22载军旅生涯,上校军街。退役后从事新闻工作,主任记者。喜欢体育、音乐、书法、写作。其在军、地撰写的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先后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后勤文艺、中国青年报、青海日报、人民军队报、质量服务报、科技鑫报、大西北网等刊物。


文中主人公雷学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