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卷·沧海归舟
第十六章·怒海争锋
黎明前的泉州湾笼罩在血色薄雾中。郑家旗舰"镇海龙"的甲板上,谢云湄的白衣已被硝烟染作灰黄。她的剑尖抵住荷兰商馆通事范德林的咽喉,那人突然用生硬的闽南话嘶吼:"热兰遮城地窖...有个戴玉锁的女孩!"
话音未落,一艘火攻船突然冲破浪涛。船头立着个纤细身影,手中火把映出眉间一点朱砂——正是失踪半年的长平公主!谢云湄瞳孔骤缩,那枚挂在少女颈间的蟠龙玉锁,分明是当年母亲随身之物。
"轰——"
震天的爆炸声中,范德林趁机挣脱。谢云湄正要追击,却见沈砚卿从燃烧的桅杆后闪出,手中捧着一本浸湿的《瀛涯胜览》,书页间露出半张海图——上面朱笔圈出的,正是当年昭武将军率水师追击倭寇的航线。
第十七章·古寺轮回
开元寺的千年菩提树下,盲眼婆婆的竹杖在青石板上刻出深深痕迹。晨雾中传来铁链拖地的声响,戴着镣铐的沈惟敬踉跄现身。
"师姐..."他颤抖的手捧出半块残玉,"当年师父给的峨眉掌门令,我一直留着。"
婆婆突然挥杖击碎残玉。飞溅的玉屑中,二十年前的血案真相终于拼全:天启七年端午,正是沈惟敬在雄黄酒中偷换了毒药分量,才让谢云湄母女得以幸存。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藏在《永乐大典》乐律篇里的建文密档。
十八名白衣女子自檐角飞落,剑光织成当年未完成的"璇玑剑阵"。沈惟敬仰天大笑,突然撞向经幢——幢身轰然倒塌,露出里面尘封的鎏金匣子,匣中黄绢上赫然写着:"昭武水师所寻之物,在..."
第十八章·终局之弈
武夷山云海茶田的草亭里,沈砚卿正在石桌上复原那局残棋。黑子排成北斗,白子连作南斗——正是崇祯帝最后留下的星象局。
"沈公子可知,这局棋本该是家父执白?"谢云湄的声音自雾中传来。她怀中琵琶新续的冰弦上,挂着那枚从热兰遮城带回的蟠龙玉锁。
二人对弈至第一百七十四手时,山风突然卷起一张残页。沈砚卿认出这是父亲日记的最后一页:"...见谢将军密藏海图于《瀛涯胜览》,方知海事关乎国运..."
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谢云湄轻轻按住他落子的手:"这步棋,该这么下。"白子落处,整座茶田的晨露突然映出万千星光,恍若当年昭武将军率领的水师旌旗。
终章·归舟
三年后的普陀山潮音洞前,香客们传说有位白衣仙姑每日拂晓对着东海抚无弦琴。有人看见她腕间的旧疤已淡,唯有抱起琵琶时,还会不自觉地做出那个拇指扣小指的轮指手势。
而在南京乌衣巷的杜氏墨庄旧址,新开的茶肆里说书人拍响醒木:"且说那沈公子著成《海国棋谱》十二卷,最后一页却写着'此谱当与停云阁主共参之'..."
暮色中的秦淮河上,一艘没有帆的朱漆画舫正缓缓驶过桃叶渡。船头琵琶声里,隐约能辨出半阙新填的《玉京秋》。
(全书完)
——
后记:玉京一梦,烟雨十年
写完《玉京烟雨录》的最后一个字时,窗外正是江南的梅雨季。雨丝缠绵,像极了谢云湄指尖下的琵琶弦,余音袅袅,久久不散。
这部小说,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完成,竟已过去十年。
十年前,我在苏州博物馆见到一幅明代佚名的《秦淮夜泊图》,画中一艘朱漆画舫半隐于烟雨,舫头立着个怀抱琵琶的素衣女子,眉眼模糊,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那一刻,谢云湄的形象便在我心中生了根。后来查阅史料,发现崇祯末年确实有过一位擅弹《霓裳》的秦淮乐伎,在南京城破后不知所踪。历史的尘埃里藏着太多这样的碎片,轻轻一吹,便是一个故事。
沈砚卿的塑造,则源于我对晚明士人的复杂情感。他们既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在时代巨变中显得如此无力。沈砚卿不是英雄,他优柔、迂阔,甚至有些书生气,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在面对家国大义时的那点坚持显得格外珍贵。
至于盲眼婆婆、杜月笙、沈惟敬这些配角,他们各自背负着历史的创伤,在虚构的叙事里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写沈惟敬撞向经幢的那一刻,我竟有些不忍——这个贯穿全书的"反派",临死前掏出的半块掌门令,让我想起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的:"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最难忘的是创作"煤山遗诏"那一章。查阅崇祯帝临终前的史料时,发现他确实在衣襟上写过"诸臣误朕"四字。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谢云湄站在老槐树下的心情——历史洪流中的个人,终究逃不过时代赋予的悲剧性。
如今全书完结,就像送别一群老友。他们或许还会在某个平行时空继续活着:谢云湄的琵琶声飘在普陀山的海风里,沈砚卿的棋谱流传在武夷茶农的口耳中,而长平公主,也许真的跟着郑成功的船队去了台湾......
感谢各位读者陪伴这个故事走过十年烟雨。书中所有漏洞与不足,皆因我才力有限;而其中若有半分动人之处,必是那些历史尘埃里真实存在过的生命,在借我的笔轻轻呼吸。
窗外雨停了。合上稿纸的瞬间,仿佛听见遥远的秦淮河上,传来一声若有若无的轮指清音。
癸卯年梅雨时节 于金陵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