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苏金源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南京照相馆》。

🔺秦安平 摄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一次穿越血色时光的心灵叩问,一趟沉入历史暗河的悲悯航行。
它通过一方照相馆的方寸空间和几张泛黄照片的微弱光芒,将1937年寒冬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浩劫的切肤之痛,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其他方法处死,达30万人以上,如此具象又如此震撼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观后良久,那些影像与目光仍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沉重得令人窒息,又清醒得催人警醒。 一方面,它用照片记录了惨绝人寰的“铁证”。那些被迫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照片,或是国际义士冒死保留下来的影像,或是普通市民惊恐绝望下最后的影像定格,每一张都是对那场灭绝人寰的大屠杀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控诉。镜头下扭曲的街道、焚毁的家园、堆积的遗体、悲戚的面孔……这些被定格的瞬间,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被无情摧毁的具象悲剧。它们以其触目惊心的真实性,撕开了任何企图掩盖或粉饰历史的虚伪面纱,迫使我们去直面那无法想象的恐怖。照片成为了穿透时间、传递证言的沉默而有力的“活证人”。 另一方面,对于影片中艰难守护这些影像的照相馆主人、或守护照片的人们而言,战火硝烟中保存一张照片的风险远远大于其物质价值。然而,主人公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守护、隐藏甚至试图复制传播这些底片。他们的执着与勇气,彰显了在极权暴力和历史碾压面前最崇高的意义——守护记忆,即为守护人性与良知。 照片不仅是物证,更是遇难者曾经存在、曾经生活、曾经被深爱过的证明。在恶魔试图抹去一切痕迹的疯狂中,保留一张照片,就是在守护一个名字、一段故事、一份不容篡改的尊严。这行为本身,便是黑暗深渊中对人性光明永不熄灭的倔强点灯。照相馆暗室中的微弱红光,象征着在历史至暗时刻,人类尊严寻求存续的最后倔强。 在照片中微笑的年轻夫妇、懵懂的孩童、团聚的家人,在快门按下的瞬间之后,迎接他们的是怎样的地狱般的命运?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对照片承载故事的挖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影像所冻结的“生”,下一秒就可能堕入万劫不复的“死”。这种平静日常与瞬间毁灭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了最为锥心的历史悲怆。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对当下记忆责任感的深刻拷问。照片作为历史的“证词”,其存续本身就经历着物理的朽坏与人为的破坏。影片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并非唾手可得、坚如磐石。它需要我们主动去探寻、去守护、去传续。 那座虚拟或真实的“南京照相馆”,成为了一个象征,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容尘封,记忆需要主动擦拭。当影片中那些被精心保存的照片得以重见天日,得以教育后世,其所发出的无声呐喊,就是我们今天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最深刻教材。 走出《南京照相馆》,心灵沉重却愈发清朗。让我们明白,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应是模糊的符号或遥远的史书章节,而应具象为每一张照片背后曾经有温度的生命。这些影像,是历史伤口凝结的疤痕,是警示未来的烽燧,更是对生者良知的永恒拷问。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人性的底线,守护历史的真实;铭记它们,是为了让和平的基石更加坚实,让“南京”的悲剧永不重演。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 : 南京大屠杀铁案如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惨案中最突出的一例。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示人们,要正视历史,牢记历史、历史真相,永存于世。历经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编后:
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人性的底线,守护历史的真实;铭记它们,是为了让和平的基石更加坚实,让“南京”的悲剧永不重演。这是 2025年8月14日上午,获得“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称号的昆明市五华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金鼎山服务站第六党支部,组织军休干部在昆明建设路电影世界影院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片《南京照相馆》。观影后大家说:“组织观看这样的影片非常必要、非常应该、非常及时,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育”。
第一党小组的军休干部,曲靖军分区原副政委苏金源同志写出了有深度、有高度的观后感文章,代表和表达了大家的心声,在此刊出,以飨读者。
图文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