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金高
编辑:黄晓明
监制:对韵翁
配乐:没马的骑手
探访烟积岭
国庆节长假第一天,文友云飞在qq上对我留言:明天有空去爬积烟岭不?我想都没想,立即回复:好!此前,云飞兄也曾邀我游玩,但因俗事缠身,未能前行,内疚。
积烟岭原本普通,只缘“诗佛”光临,故而声名远播。《东乡县志》介绍:积烟岭地处县城东脉,海拔321米。被誉为“诗佛”的原东乡县红光垦殖场新田村乡贤、清朝著名诗人吴嵩梁曾经攀登此岭,写下散文《积烟岭记》。民间传说,积烟岭上有龙潭,龙潭暗通鄱阳湖,有僧人在潭边打水,水桶掉进潭里,居然在数天后从东乡区杨桥殿镇内的鄱阳湖尾端浮出来了!这确实象是天方夜谭。也有人说,此潭要放尽四两重的丝线才能探到潭底。云飞萌动探访积烟岭的念头,就是为了一探究竟:看看积烟岭上是否真有寺庙?是否真有龙潭?龙潭究竟有多深?为此,出行前,他特别叮咛文友汪全辉带了足足半斤重的红色丝线。
次日上午9点,我们在东乡县城老电影院(今恒安中路)对面会合。同行的还有省作协会员、诗人王小林和县内作者乐细龙、丁信丰、汪全辉、周长根。10分钟后,我们驱车经火车站、到何坊,往余江县方向,来到了孝冈镇南边村委会郑家村小组。这儿就是积烟岭山脚下。从山脚下看山岭,并不觉得很高。汪全辉事先联系好了老表亲戚、村里的罗中安当向导。罗中安约莫30来岁,中等个头,神情安详,皮肤白皙,不象种田人。见面之后才知道,他虽然住在积烟岭山脚下的郑家村,却没有爬过积烟岭。于是,在村子西南方向的水库坝上,临时“逮”住了60多岁的村民陈真元。老陈对积烟岭非常熟悉,年青时经常上积烟岭砍柴。他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岭上真有寺庙,真有龙潭。至于为什么叫积烟岭,可能是这地方风水很好,能积住如烟彩霞,能积住如烟往事。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老陈放下手头活计,立即带领我们去爬积烟岭。
站在村子南边水库堤坝上,仰望东南方向,但见积烟岭山色苍翠,山腰上耸立着好几尊银白色高压电线架,显得神秘中又带上几许现代化色彩。老陈说,这儿看上去离积烟岭不是很远,真正要爬上去,要累得你们出一身汗喲!听到这话,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我平常好静不好动,天生胆小,在爬山队伍中,可能身体素质是最差的,加上亲眼看到这积烟岭多年没有人攀爬,几乎看不到路,身边的路全被茅草、杂柴遮掩,所以……可汪云飞他们,个个劲头十足,声称:“不能白来,不能留下遗憾!”此情此景,我也就随遇而安,随大流,试试看吧!好在老陈熟悉山路,开始似乎没有路,但走了约莫5分钟后,居然发现了羊肠小道,小道上还有板石,直通积烟岭。这一来,大家干劲倍增,先前的担忧、迷茫一扫而光……前行约10分钟后,路越来越好走。大家边爬山,边说着玩笑话。我走在队伍的最后头,猛然感觉:这原始的山啊,空气特别清新,洗心而且洗肺。不知名的各种鸟儿,欢快地唱着歌儿,似乎在欢迎我们寻找寂寞、寻找旧梦、寻找未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是眼下情景的真实写照。金色的秋阳透过原始森林的枝叶洒落在我们身上,照得我们心里亮堂堂的。约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积烟岭山头,边说笑边爬山,倒也并不觉得很累,比想象中轻松得多!在山岭靠西边的的林子里,零零星星地长着树木杂草。云飞首先发现了寺庙遗址,大家欢呼雀跃。我们捡到了青花瓷碗的碎片,目睹了寺庙院墙的残垣断壁,看到了寺庙门前的柿子树。我发现这棵树有点古怪,一树衍生四棵树,四树同根,亲密地粘在一起,高约20多米。秋风吹来,树叶簌簌作响,犹如佛菩萨参禅说法。沿着依稀可辨的寺庙院墙过去,大约10米长的一段路上,荆棘和树枝藤蔓在头顶上挡住去路。我们只好一个个象打仗的士兵,猫着腰如同钻战壕,躲避着敌人的炮火。我在想:这是命中的定数。我们生命的过程中,该争的可以理直气和(未必要理直气壮)地争,该让的更要机智圆融地让。趋吉避凶,必须这样猫着腰,低调而不张扬,缩小自己,以柔克刚,对万物礼敬谦让……
站在寺庙废墟上,我的思绪穿越时空,想象着当年寺庙香火是何等兴旺!善男信女是何等虔诚!这里的树木花草是何等有幸!它们一定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定看见了观世音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尊容塑像,一定还记得僧人带着居士在此念佛诵经跪拜。有着“诗佛”光环美誉的东乡红光新田乡贤吴嵩梁,200多年前的那一天攀爬积烟岭,一定是表情凝重、心灵纯净的。他与这方山水、与山中的云霞是否有过心灵的对话?他肯定想象不到我们(他是红光五队出生,我在红光一队降临)也和他一样攀爬积烟岭。或许,他看到了一轮朝阳?一轮明月?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苍凉、一片荒芜、一片寂静……
向导老陈告诉我们:积烟岭的寺庙其实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掉的。是“破四旧”破掉了这段纯朴的岁月,破掉了佛教信众虔诚的梦啊!在寺庙废墟上,文友王小林告诉我,他年青时就读作家班的同学谢轮,创作了许多关于佛教的现代诗歌。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庐山东林寺净土之光诗歌朗诵会”的场景。对于谢轮,我神交已久。我记得他有关佛教的现代诗被人朗诵刻成光盘在全世界流通。他用形象灵动的现代诗歌语言,阐述阿弥陀佛48大愿,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深沉庄严的宗教情怀,有难以言说的佛菩萨智慧……
在寺庙遗址上呆了半个小时后,我们继续探秘来到庙门东北方向对面的峡谷里,果然看见山石形成的山涧里有小型瀑布,瀑布边还真有龙潭,初看高深莫测。我手捧潭水,连饮几口,清洌甘甜溢满身心。大家纷纷俯身享用造化奉献的天然甘泉。汪全辉不失时机拿出预先带来的半斤重红丝线团,用丝线绑上一小块石头放入潭中。本以为真的很深很深,结果大失所望。龙潭最深处不过3米。意料之外的结果,彻底破碎了我们心中的那个神话梦。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这里的龙潭绝对不可能通到鄱阳湖那里去!不知道200多年前的“诗佛吴嵩梁”是否做过试探?他的试探结果如何?他是否和我们一样失望过?失望归失望,可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失望中吧!失望之后应该生起新的希望。希望人生之路上不要太过轻信,当然,莫把失望当失望,世界上也就没有失望了。
从积烟岭下来,时近正午。山脚下一家农户正在酿酒,酒香扑鼻,沁人心脾。汪云飞让我们以积烟岭为背景,拍下值得纪念的合影照片。他对我说:“我们这帮喜欢写作的人,今天体验了积烟岭,下一批对积烟岭感兴趣的的乡土作者,也许要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再来攀爬积烟岭留点文字,恐怕也说不准呢!”我点头同意,脱口而出:“破梦之后追圆梦,悠闲攀登积烟岭。斗转星移物已非,诗佛应向哪里寻?”
杨金高,1965年9月出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原东乡区委区委宣传部、区文联《金峰月》杂志责任编辑、区政协委员、区关委报告团成员。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中国林业报》《前线报》《人民前线报》《江西日报》《江西政协报》《中国民兵》《群众文化》《抚河》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格律诗词集《龙山行吟》(三人合集,中国电影出版社)。多次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