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思维方法
——谈富有文评的科学性
作者 讽奇
富有老师为我写的散文《夜宿鱼塘边》做了文评,我通过认真阅读,反复思考,认为富有老师运用了三种思维方法进行点评。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形式。它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结合主观认识和情感,创造和描述形象。
第一、直观性:通过具体形象迅速理解事物本质。这段评述就可以说明,讽奇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刻的议论,却通过"看、听、闻、尝、感"的全感官体验,完成对生活本质的追问。那些被都市人忽视的日常——稻叶上的水珠、傍晚的蛙鸣、朋友的笑谈,在作者笔下都成为值得珍视的存在,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笔法,恰是乡土文学最珍贵的特质。
第二、联想性:通过已有形象联想到相关事物。鱼塘主人"磕头拜过把子的哥们"这一身份设定,为相聚注入了超越普通应酬的情感厚度。作者轻描淡写"多年以来交往始终没断",却在晚宴的细节中泄露深情:餐桌上的"炖胖头、煎白鱼、红烧鲫鱼",全是鱼塘的特产,这种"就地取材"的质朴,远比都市宴席的奢华更显诚意。"推杯换盏,情真意切"八字,道尽挚友相聚的核心——没有功利的算计,只有岁月沉淀的默契。
第三、多样性:表现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刻的议论,却通过"看、听、闻、尝、感"的全感官体验,完成对生活本质的追问。
二、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理性、有序的思考方式,强调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准则,帮助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评述中的四部分,每部分小标题,就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互相关联的逻辑关系。
1、光影交织的田园画布:自然意象的审美重构
2、烟火气中的情谊沉淀:人际交往的本真回归
3、城乡对照的隐性叙事:现代性焦虑的温柔消解
4、平淡中的哲学突围:日常叙事的价值重估
所以评述中体现了:基于事实和证据:逻辑思维依赖于实际信息,而非主观臆想。循逻辑规则:如因果逻辑、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追求精确和客观:通过严谨的推理和论证来揭示其本质。有着哲学的思维和观念。动和静; 城市的喧嚣和渔村的静谧;人情的冷暖等等。
三、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产品开发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突然涌现、瞬息即逝,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创造性等特点。
这段评述就体现了灵感思维的特点。让都市人在田园的静谧中,重新审视生活的轻重,自然的慷慨与友善便会唤醒人对朴素幸福的感知。这种感知的觉醒,正是文章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所谓的"诗意栖居",未必需要归隐田园,只需在内心为自然与真情留一方天地,寻常夜色也能成为心灵的故乡。
这段综合的评述,更是灵感思维的运用和升华。“这篇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刻意’。作者无意构建宏大的哲学体系,却在鱼塘的夜色中,让‘天人和谐’‘友道情深’等永恒命题自然显现。当最后一缕月光沉入鱼塘,那些稻浪、蛙鸣、欢歌便化作都市人心中的精神原乡——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些温柔的羁绊,在田园的夜色里静静等待。”
富有老师用三种思维方法,评述了《夜宿鱼塘边》这篇散文,可以堪称完美。
作者简介
王凤岐,笔名、网名,讽奇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英台采油厂原宣传部部长,现已退休。在多家报刊、杂志、文学平台发表作品,现在宁江区文联会员,担任多家文学平台顾问、评论和编审。擅长写散文和杂文,业余爱好旅游、游泳、滑旱冰、放风筝等。
附:
田园夜色里的诗意栖居
——评讽奇《夜宿鱼塘边》的乡土哲思
作者 富有
讽奇的《夜宿鱼塘边》以一次城郊闲游为线索,在扶余市新站镇的鱼塘夜色中,编织出一幅现代都市人回归田园的诗意图景。作品避开宏大叙事,专注于夕阳、月色、佳肴、欢歌等日常碎片的描摹,却在字里行间完成对"天人和谐"的深刻诠释——当城市的喧嚣被鱼塘的蛙鸣取代,当功利的交往让位于挚友的推杯换盏,都市人久被压抑的自然天性便在田园夜色中悄然复苏。
光影交织的田园画布:自然意象的审美重构
文章开篇以"夕阳西下"为时空起点,将鱼塘周遭的景物铺展成流动的画卷。"未成熟的稻子""翻着滚滚的绿浪",既写尽作物的生机,又暗合视觉的韵律;垂柳"微风吹拂柳枝摆动"与鱼塘"水波荡漾,波光粼粼"形成动静对照,自然的灵动感在光影中跃然纸上。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具镜头感:稻叶上的水珠"像婴儿美美地躺在母亲的怀抱",又"像等待太阳的检阅",两个比喻的叠加,让静物有了情感与尊严,这正是乡土审美中"万物有灵"的生动体现。
夜幕降临后的月色描写完成了意象的升华。"月亮升起来了,把柔光洒在鱼塘里",使水面化作"碧绿大蓝宝石",这种色彩的转换不仅是视觉的真实,更是心境的投射——当都市的霓虹被月光取代,人的感官变得敏锐,能从寻常水景中发现宝石般的璀璨。芦苇摇曳、鱼虾嬉戏、鲤鱼跳龙门等动态场景,与蛙鸣虫叫的听觉元素交织,构成多维的感官盛宴,让"天地人和谐"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触可感的当下体验。
烟火气中的情谊沉淀:人际交往的本真回归
鱼塘主人"磕头拜过把子的哥们"这一身份设定,为相聚注入了超越普通应酬的情感厚度。作者轻描淡写"多年以来交往始终没断",却在晚宴的细节中泄露深情:餐桌上的"炖胖头、煎白鱼、红烧鲫鱼",全是鱼塘的特产,这种"就地取材"的质朴,远比都市宴席的奢华更显诚意。"推杯换盏,情真意切"八字,道尽挚友相聚的核心——没有功利的算计,只有岁月沉淀的默契。
音乐与歌舞的加入,让情感的释放更为酣畅。"歌声在田野中荡漾,在鱼塘边环绕,和蛙叫蝉鸣交织在一起",人的欢歌与自然的交响形成奇妙的和声,这种"人籁"与"天籁"的融合,恰是"天地人和谐"的最佳注脚。作者并未刻意渲染友情的珍贵,却通过"载歌载舞,一曲接着一曲"的随性,展现出都市社交中罕见的松弛——当人们不必伪装,不必设防,情感便能如鱼塘的水波般自然流淌。
城乡对照的隐性叙事:现代性焦虑的温柔消解
文章虽未直接批判城市生活,却在田园场景的描摹中暗含对照。"从喧闹的松原市区驱车百余公里"的开篇,既交代行程,更埋下"逃离都市"的隐性线索。鱼塘的"满目绿色"与城市的钢筋水泥,蛙鸣虫叫的"交响乐"与街市的噪音,挚友相聚的"情真意切"与职场的利益纠葛,构成三组鲜明的对照,让田园夜色成为治愈现代性焦虑的良方。
作者对"网织在稻叶间"的细节着墨不多,却极具象征意义。这"白色幕帐"既是农人劳作的痕迹,也暗喻都市生活的束缚;而鱼塘边的自由呼吸、放声歌唱,则是对这种"网"的暂时挣脱。当"难眠的夜晚"最终取代都市的失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短途旅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诗意突围——人终究需要在自然与真情中,寻找存在的本真意义。
平淡中的哲学突围:日常叙事的价值重估
讽奇的叙事看似平淡,实则暗藏匠心。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刻的议论,却通过"看、听、闻、尝、感"的全感官体验,完成对生活本质的追问。那些被都市人忽视的日常——稻叶上的水珠、傍晚的蛙鸣、朋友的笑谈,在作者笔下都成为值得珍视的存在,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笔法,恰是乡土文学最珍贵的特质。
"夜宿鱼塘边"的价值,不在于逃离现实,而在于提供一种对照——让都市人在田园的静谧中,重新审视生活的轻重。当海棠树"硕果累累"、蔬菜"好像在招手迎接",自然的慷慨与友善便会唤醒人对朴素幸福的感知。这种感知的觉醒,正是文章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所谓的"诗意栖居",未必需要归隐田园,只需在内心为自然与真情留一方天地,寻常夜色也能成为心灵的故乡。
这篇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刻意"。作者无意构建宏大的哲学体系,却在鱼塘的夜色中,让"天人和谐""友道情深"等永恒命题自然显现。当最后一缕月光沉入鱼塘,那些稻浪、蛙鸣、欢歌便化作都市人心中的精神原乡——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些温柔的羁绊,在田园的夜色里静静等待。
作者简介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处女作《走在田野上》,发表在《1993中国诗坛》上。这篇作品曾多次获奖,2005年,被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和华夏学术杂志社编入《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学术卷,并荣获“中国当代优秀学术成果奖”。
2005年8月,荣获“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国际优秀创新学术成果”金奖。
1994年,诗作《爱情三部曲》《恋痕》等连续发表在《大陆爱情诗百家》上。同年,被中国诗书画研究院授予“百家爱情诗人”荣誉称号,并获得文学报刊编辑资格证书。
1998年10月,被吸收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2002年10月,荣获国际华文文学荣誉作家诗人卡:(编号:0207)。同时,被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6年7月荣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由中国诗人报编辑出版的个人诗集《心灵的颤音》,被2007年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组委会评为金奖,并提名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知名作家的称号。
2007年3月《温总理印象记》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开发表,并荣获国务院新闻办特殊嘉奖,同时赢得了新华社高度好评。2019年荣获中国文化建设委员会授予《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奖等。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八十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吉林名人名企研修院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