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西厢记》遇见《罗密欧与朱丽叶》:跨越时空的爱情共鸣
作者:张忠信
在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的庭院里,中国《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的驻足,让东方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与西方的爱情绝唱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两种文明对爱情本质的共同叩问,揭示出人类在情感追求中既相通又各异的精神图景。
两部诞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土壤的爱情经典,有着惊人的精神共鸣。《西厢记》中张生偶遇崔莺莺时"蓦然见五百年风流业冤"的倾心,与罗密欧在宴会上初见朱丽叶的瞬间沉沦,都印证了"一见钟情"是人类共通的浪漫起点。更深刻的是,它们都站在时代的对立面,以爱情为武器挑战封建礼教与家族桎梏——元代的崔张突破门第束缚,文艺复兴时期的罗朱反抗世仇枷锁,共同奏响了人性解放的序曲。这种对自由与真情的执着,让相隔四百年的作品依然能在今天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文化差异赋予了爱情表达更丰富的维度。《西厢记》的含蓄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烈,恰如东方园林的曲径通幽与西方建筑的直面阳光。张生"一夜无眠"的辗转反侧,是中式爱情里"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细腻;罗密欧翻墙赴约的决绝,是西式情感中"爱就要大声说出来"的坦荡。红娘的机智周旋与劳伦斯神父的悲剧性介入,更折射出不同文化处理情感困境的智慧——东方依赖世俗的巧思化解矛盾,西方则常以宿命的悲壮完成精神超越。
维罗纳将文学想象转化为文化地标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珍贵启示。这座小城坦然接纳"虚构"的爱情故事,用朱丽叶的阳台、铜像与留言墙,让莎翁笔下的文字生长为可触摸的情感图腾。这与山西永济普救寺的探索异曲同工——从"蛙鸣石"旁的同心锁到元宇宙数字展馆,从沉浸式夜游到爱情文化节,都在证明:经典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原貌,而在于与当代人的情感需求对话。当中国情侣既探访莺莺塔又奔赴朱丽叶阳台时,我们看到的是文化交流最生动的模样: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让不同的爱情表达在心灵深处相遇。
雷建德的维罗纳之行,本质上是在做一件超越学术的事:他让《西厢记》走出书斋,让"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与世界上所有关于爱的向往产生共振。这提醒我们,对待文化遗产不必固守"纯粹性"的执念,正如萧伯纳对两部作品的评介所暗示的: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当《西厢记》的缠绵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烈在时空中交汇,最终指向的,是人类对真情、自由与美好的永恒追求——这才是所有爱情经典最珍贵的"魂"。

《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向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赠送书画艺术家李兴骏《肃伯纳评论<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 叶>》
此次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文旅交流活动,翻译张仕辛Cindy,摄影-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