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无论如何
你认识与否
一切陌生都存在尘间
把不认知视为陌生
不过是在你眼里
那么,一颗心的跳动
难道你知道它的频率颤抖
熟悉么,未必你懂其中的悲欢
就像岁月沧桑中跋涉的步
你永远不知每道褶皱的深浅
也猜不透哪个脚印的轻重
更不懂一路上
洒下多少呜咽与泪水
评析:
## 《陌生》:认知边界的诗性勘探
张海峰的《陌生》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认知局限的哲学命题。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华丽的修辞,而在于其思想深度与情感真实性的巧妙平衡。
诗歌以直白的陈述开篇,将"陌生"定义为客观存在的认知状态。这种处理看似平淡,实则为后续的层层递进埋下伏笔。第二段转入更具象的探索,以"心的跳动"为意象,将陌生感从外部世界引向内在体验,暗示即使最亲密的接触也难以完全消除心灵间的隔阂。
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递进式的结构设计。从"褶皱的深浅"到"脚印的轻重",再到"呜咽与泪水",三个意象层层深入,将"陌生"从视觉可感的表层推向情感体验的深处。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更形成了认知障碍逐步显现的思想轨迹。
在情感表达方面,诗歌呈现出克制的抒情特征。没有泛滥的感慨,而是通过"频率颤抖"、"沧桑跋涉"等具象化表达,将抽象的情感状态转化为可感知的意象。特别是"呜咽与泪水"的结尾,既保持了情感的克制,又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人类认知困境的深刻揭示。诗人并非简单地感叹人际隔阂,而是通过陌生化手法,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熟悉"的事物。当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会发现所谓的熟悉往往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理解需要穿透多重认知屏障。
《陌生》的不足之处或许在于语言的过度直白,某些表述如"无论如何/你认识与否"缺乏足够的诗意转化。然而这种质朴恰恰强化了诗歌的哲学思考特质,使思想而非形式成为全诗的核心。
在当代诗歌普遍追求语言实验的背景下,张海峰选择回归思想本身的深度开掘,这种创作取向使《陌生》获得了超越技巧层面的艺术价值。它提醒我们:诗歌的力量不仅来自语言的创新,更源于对人性本质的持续追问。
《陌生》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人际疏离的常规主题,直指存在的本体论困境。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这种对认知本质的追问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急于消除一切陌生的时代,或许应该学会与陌生共存,因为那正是存在的本真状态。这种哲学高度使《陌生》成为一首具有持久思想价值的优秀诗作。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