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回响处,军魂永留存
——追忆远去的铁道兵
黄宗洪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身影不曾远去,总有一种精神历久弥坚。铁道兵,这支曾用血肉之躯在神州大地上铺就钢铁通途的英雄部队,虽已走过峥嵘岁月,但其铸就的丰碑与精神,始终在时代深处回响。谨以此文,追忆那些远去的身影,致敬永不褪色的军魂。

一、天路行:一段旅程,一份牵挂
相册里存着一组2007年的照片,边缘已有些泛白,却总在翻看时让记忆格外清晰。那年8月下旬,我随鼓浪屿干部疗养院的5名同事,前往宁夏、青海、西藏回访曾来院疗养的干部们,既是征求对疗养院工作的意见,也是当面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
从西宁乘火车去拉萨的路上,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这条神奇的天路上,车窗外是苍茫的雪域高原,我却忍不住一次次想起铁道兵战士们。他们曾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上,顶着缺氧、严寒、冻土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这条钢铁大道。作为一名曾在铁道兵服役二十年的老兵,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铁轨,对这支早已兵改工的部队的怀念,像铁轨一样绵长。
途中列车停靠格尔木站台时,意外遇到了厦门的离休干部王荣华老领导。他一看见我就紧紧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怎么能在这里遇见你,真是太有缘了!我们一定要留个影,这辈子恐怕很难再有第二次来这儿了!”他是和厦门的十多位老朋友一起来西藏旅游的,同行的大多是七十岁上下的老人,其中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冒着高原反应的风险来看天路,这份执着真让人敬佩。后来,我们疗养院一行还和这些厦门的老年朋友们在布达拉宫前合影留念。如今看着这些照片,总会想起铁道兵的岁月。只是有时会隐隐担心:铁道兵的身影渐渐远去,那份精神还能被永远记住吗?

二、十堰情:一场演讲,一段渊源
今年,我在铁道兵史研究专家梅梓祥的公众号《梅梓祥书屋》里,看到了《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在十堰举行首发式的文章,文中描述的场景让我深受触动,尤其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永昌的演讲,更是让我几度动容。
黄永昌的父亲曾是配属铁道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民兵,作为广义上的“铁二代”,他对铁道兵的故事有着深切的了解。演讲中,他几次忍不住落泪,说想起了父亲讲述的往事,想起了那些牺牲的铁道兵战士。他说:“什么是不朽?对铁道兵人、三线建设人来说,就是‘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担当,是‘逢山凿路、遇水搭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永远流传下去。”
他还提到:“我是学历史的,深知很多珍贵的历史会慢慢淹没在时光里,没人记得。所以希望我们能讲的时候多讲一些,能写的时候多写一些,把铁道兵精神好好传下去。”最后他说:“我们期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会把铁道兵的故事永远讲下去。”这些话,说到了每一个铁道兵老兵的心坎里。
十堰与铁道兵的缘分,要从半个多世纪前说起。20世纪60年代末,铁道兵一师在1969年3月从成昆铁路工地转战襄渝铁路东段十堰段。在施工高峰期,襄渝全线投入的铁道兵部队多达24万人,他们在崇山峻岭间日夜奋战,为襄渝铁路1973年10月全线通车立下了汗马功劳。
襄渝铁路的建成,为第二汽车制造厂落户十堰筑牢了交通根基,让十堰从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逐渐崛起为“中国卡车之都”,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而在修建襄渝铁路十堰境内的文胡段时,197名铁道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大多安葬在武当山老营革命烈士陵园,那片土地也成了铁道兵永远的牵挂。1984年铁道兵撤编后,铁道兵一师二团、三团留在了十堰,成为中铁十一局二公司、三公司,继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可以说,十堰与铁道兵早已是血肉相连。

三、荧屏忆:一部纪录片,一种传承
近日,央视播出的《“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上)》,我特意录制下来,反复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铁道兵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确实如纪录片里所展现的那样,与日月同辉,值得永远被人民传颂。
青藏铁路承载着中华儿女绵延百年的期盼。在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条铁路的修建充满了挑战。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党中央吹响了向世界屋脊进军的号角,铁道兵作为开路先锋率先挺进高原,肩负起西宁至格尔木段第一期工程的重任。
从勘测设计到破土动工,铁道兵战士们在生命禁区里与高原缺氧搏斗,同冻土沼泽较量,向无人绝境挺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浴血奋战了20余载,终于在1984年迎来了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的交付运营,不仅终结了青海腹地没有铁路的历史,更为铁路最终延伸至西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包括铁道兵将士在内的几代建设者的艰苦卓绝,让“修到拉萨去”的铮铮誓言变成了现实。
如今,这条蜿蜒的天路已成为高原各族同胞心中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1984年,铁道兵部队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官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但数十年过去,在青藏高原的冻土深处,依然深深镌刻着铁道兵老兵们的忠诚与坚韧。
无论是青藏铁路上呼啸而过的列车,还是襄渝铁路旁十堰城的蓬勃发展,都在诉说着铁道兵精神的延续。虽然铁道兵的番号已成为历史,但“逢山凿路、遇水搭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早已融入国家建设的血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永远焕发着光芒。
责编:槛外人 2025-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