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府育才记,好评如潮涌
赵旭东(辑录)
编者按:
本台8月6日刊发刘向东先生《<父母深耕心田,子女播种梦想>一一采访村民穆锁民、周志华夫妇育才记》,几天时间,阅读27512人(次),点评46则,创下新高。应广大读者之邀,现将田宏刚、穆卫宁读后感刊登,以飨读者。
一、父母的心田里,藏着孩子的星辰大海
田宏刚(黑骏马)
穆锁民夫妇的玉米脱粒机,在深夜的北岭上碾过岁月。周志华攥着那枚被汗水浸得发亮的一元五角硬币,拉着机器在月光里跋涉——她不知道,这双在泥里挣生活的手,正为三个孩子的人生播种最珍贵的种子。
教育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春耕。当多数人在讨论"起跑线"的昂贵时,这对农民夫妻用最朴素的哲学证明:真正的起跑线,不在名校的门槛里,而在父母弯腰耕耘的姿态里。你教他善良,他便会把暖意种进每一次相遇;你教他坚韧,他便会在命运的石缝里开出花来。穆家的三个孩子,一个在海外打拼,一个执鞭讲台,一个在生活的泥沼里写出云端的诗,恰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我们总在寻找教育的捷径,却忘了最珍贵的养分从来免费。周志华的眼泪里,藏着比任何名校通知书都重的重量——那是对"没能让女儿继续读书"的愧疚,是刻在骨子里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这种愧疚没有变成抱怨的土壤,反而催生出更蓬勃的力量:父亲在冷热不惧的劳作里教"责任",母亲在深夜拉机器的背影里教"坚持",孩子们在父母的汗水中读懂"奋斗"二字的千钧分量。
穆卫宁的诗里写:"跪在泥里生活,站在云端写诗。"这何尝不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图腾?教育的神奇之处,正在于它能让泥土里的挣扎,生长出触摸星空的力量。父母不必是完美的园丁,只需做深耕心田的农夫——你给土地以肥力,它自会给你千万种可能:有的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开成墙角小花,有的化作漫山遍野的绿意,每一种形态,都是生命最美的回答。
那些深夜里拉着脱粒机的脚印,那些贴在办公室墙上的奖状,那些在灯下写了又改的诗行,共同构成了最动人的生命史诗。原来最好的教育,不过是父母把日子过成榜样,孩子把榜样活成日子。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剪枝桠,而是专注于培育土壤,会发现每株幼苗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向——就像穆家的玉米地,春天种下的是种子,秋天收获的,是比星辰更亮的梦想。
这世间最珍贵的传承,从不是财富的堆砌,而是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让孩子在前行的路上,永远能看见照亮方向的灯。就像周志华省下的那一元五角钱,最终变成了孩子们人生里取之不尽的精神硬币,买得起远方,也撑得起梦想。
2025.8.6
( 田宏刚,网名黑骏马。蓝田县白鹿塬上人。生于贫寒之家,幸有芳邻熏染,略备书香之气。及长,就读于十三朝古都,览群籍之浩繁,得人文之阜盛,眼界始开。平生无所长,尤不擅各种游戏,于世人眼中,落落寡合,了无趣味。唯好读书、听琴、散步、交友,性情淡泊,不好名利,不肯折节屈尊,布衣生涯,安步当车,优游卒岁。)
二、 根植厚土 文载深情
穆卫宁
拜读刘向东老师为家父家母所作的育才记,字里行间如见父母半生耕耘的背影,亦照见我们兄妹三人成长的年轮。先生以墨为犁,将平凡人家的教育史诗深耕成一方精神的沃土,既镌刻了父母“以身为烛”的无声大爱,亦揭示了教育最本真的哲理:生命的丰盈,不在刻意雕琢,而在以心田的肥沃涵养万木峥嵘。
您笔下的“起跑线”,是父母用脊梁铺就的坦途;“快车道”上,映照着他们以血汗为燃料的灯盏;而“圆梦路”的芬芳,恰是您以文心点化的结果。您让泥土里的坚韧,升华为纸上的星辰。感谢您慧眼洞见平凡中的深刻,那些深藏于岁月褶皱里的沉默付出才被看见。
谨以此谢,致敬您“以文弘道”的赤忱。您所记录的,不仅是一家之史,更是乡村教育的精神图腾: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父母的伟大,在于他们甘作火柴,而您,让这火光有了照亮远方的力量。
2025.8.6
(作者清香百合,本名穆卫宁,西安蓝田人。寄情文字,于烟火生活中寻找一分诗意,一分宁静)。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