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贺楠:创作灵感录
【简介】贺楠:又名傅贺楠,孤侠义客,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诗风以豪放的性格隽写人生最美的境界!著有私人专辑《人生八雅》,《傅贺楠诗集》等均在各大网络平台发表。《金花茶》收录在《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一书;2017年被《中华文艺》授予“当代知名诗人”称号,作品收录在《当代知名作家文选》一书。贺楠愿用通感的脚步探索韵海的音符,缔造穿越时空的想象,涂美尘世间的自我来渲染万物。
乘G3523从京回哈(通韵)
傅贺楠
峰列三环守密云,茅台承站耀香魂。
牛河雾海钻黑洞,辽域风情乘绿茵。
北票穿山通顺脉,阜新拓岭架钢筋。
开原向晚长春药,夜伴哈西解闷人。
创作灵感录
—— 傅贺楠自析诗文《乘G3523从京回哈》
傅贺楠
一、嵌名艺术的多维呈现
全诗以"峰列三环守密云"起笔,通过"密云"点明首站,"三环"暗合北京交通格局。"茅台承站耀香魂"以"茅台"谐音"承德南",将酒文化与高铁站名融合,形成味觉与地理的通感转换。"牛河雾海钻黑洞"中的"牛河梁"通过"雾海钻洞"的意象重构,既保留原名发音又强化了地质特征。这种"谐音转译+意象重构"的嵌名手法,使站名如盐入水,既完成地理叙事又增添诗意想象。
二、工程美学的诗意转化
"北票穿山通顺脉"将隧道工程喻为"通顺脉",赋予基础设施以生命体征;"阜新拓岭架钢筋"以"拓岭"代指开山,"架钢筋"暗合桥梁建设,形成"人力改天"的豪迈意象。诗人将高铁建设的艰辛历程转化为"钻黑洞""架钢筋"等视觉符号,既展现中国基建的恢弘气势,又暗含"逢山开路"的民族精神。
三、时空维度的蒙太奇建构
全诗以"从京回哈"的时空动线为主轴,通过"三环守密云→牛河钻洞→辽域乘绿茵→北票通脉→阜新架桥→开原向晚→长春药→哈西解闷"的站点序列,构建起"平原-山地-平原"的地理蒙太奇。"夜伴哈西解闷人"以暮色收束,与开篇"峰列三环"的晨光形成时间闭环,在24小时的时空流转中完成生命状态的蜕变。
四、文化符号的跨域对话
"茅台承站"的酒文化与"长春药"的医药文化形成南北呼应,"辽域风情乘绿茵"的草原意象与"哈西解闷人"的都市气息构成文化反差。这种跨域文化符号的并置,既展现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暗含"高铁连万家"的文化整合功能。特别是"茅台"与"长春药"的对仗,将个人情感(为妻讨药)与集体记忆(国酒文化)相联结,提升了诗歌的精神维度。
五、情感逻辑的闭环设计
全诗以"守密云"的守护意象开篇,历经"钻黑洞"的探索、"架钢筋"的奋斗,最终在"长春药"的治愈中达成"解闷人"的精神救赎。这种从责任到困境再到超越的情感链条,与高铁线路的物理轨迹形成隐喻性同构,使日常出行升华为生命 journey 的诗意象征。
六、语言张力的极致营造
"雾海钻黑洞"将自然现象与工程建设并置,形成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冲击;"拓岭架钢筋"以动词的生硬组合(拓岭/架钢筋)强化建设力度;"长春药"既指站名又暗含疗效,形成双关语的语义张力。这些语言策略延续了诗人"用通感的脚步探索韵海"的创作理念,使古典七律焕发出当代性的语言活力。
全诗通过嵌名叙事、工程抒情、文化对话与情感升华,构建起"个人记忆-时代发展-文化传承"的三维阐释空间,在古典诗歌的形式框架中完成了对中国高铁文明的史诗性书写。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诗词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2025年8月12日于沈阳北站列车之上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