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时代
◎谷忠瑛 红榜作家
【鹤峰铁炉白族自治乡,那里生息着白族,土家族……悬崖,绝壁,峡谷,一个乡的两个高中分校,相距45公里……白族作家回忆他的高中生活,种种艰辛难忘!】

四十年前的高中同学建了一个群,群里的爷爷奶奶们大概是分别的时间太久太长,群聚后的兴奋感和活跃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张张泛黄而又模糊的照片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青涩而朦胧的我们在铁炉坪六斗垉上奋进着,努力着,拼命踮起脚尖希望离梦想更近点。
一
公元1977年,铁炉公社的政府决策者们在顺应历史大背景大潮流下,开始创办铁炉高中,可能是因为“保地增收,广积粮”的缘故,校址选在屙屎不长蛆的六斗垉上,据传这个垉历史以来无能农民再深耕细作,风调雨顺都只能收六斗包谷籽——故名六斗垉,这块土地的贫瘠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在高中入学率还不到百分之六十的年代,能拿到一张入学通知书是皆大欢喜之事,但前提条件是入学时必须先背两立方岩石,我的任务是父亲帮助完成的。记得这年8月的一天,我们父子俩来到六斗垉顶,垉的左边是通向徐家湾的一条峡谷,垉的右边隔沟与唐家坡遥相对望,我们父子俩背的石料是在徐家湾峡谷取得的,从谷底到垉顶约400米,父亲背着百斤石头在“之”字路上弓背前行的背影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因“教学楼”的修建还在备料中,开学后就寄读在铁炉小学,男生们就寝在小学楼顶,我们晚上在稻田里偷几把稻草铺在镇板上,再把被子对折后放在上面,就成为了我们的单独床铺,每天下晚自习后,我们去溪沟擦把脸洗洗脚就可以入睡了,但晚上解手是我们头痛的大事;一是从排栅眼(木柱与木方片间的空隙)猫腰钻出来再下竖梯,因没有手电筒而容易摔伤,二是睡在边上的同学,深夜突然被尿胀醒,倏地起身头会碰在方片或瓦楞上(土家族人的楼顶边上矮中间高),常常是鼻青脸肿,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曾几何时我们大家群策群力过且达成了共识——晚上把空罐头瓶或空葫芦放在枕边,以备急需之用,早晨揣在衣内悄悄倒掉;三是跳蚤多,晚上睡觉只要手掌顺着痒的地方抹去,准能逮着几个,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睡眠,六六六粉是治跳蚤的良药(当时铁炉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这种治骚药),但跳蚤没了,我们病了,恶心呕吐、头晕脑胀是常有的事情。
二
公元1978年春,铁炉高中(六斗垉)“教学楼”交付使用,我们从小学搬迁进驻。当新教学楼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高兴得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坐在石头砌成,稀泥巴拌石灰加稻草截粉刷墙面的教室里,我们感到满满的幸福和巨大的满足——因为我们没有到过任何一所其他高中,没有任何比对参考,认为全世界的高中都是这样。
铁炉坪是个偏远的小公社(现在称乡),守护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在70年代显得特别突出,当然六斗垉高中也不例外,学校公厕和当地农村私厕建设得完全一样,用两根木头绑个叉,再在叉上放上一根长木条另一头着地,两边绑上细条后盖上厚厚的茅草,就是一个狗爪棚(铁炉白族人称这种小茅房叫狗爪棚),然后在两米见方的狗爪棚内挖个大坑,稀稀松松放上几块木板,就是今天的旱厕。
六斗垉高中的狗爪棚旱厕有两个,男生的旱厕在学校后面的东头,旱厕大门与去徐家弯的大路遥相对望,男生狗爪棚旱厕是下课后最拥挤最热闹的场所,常常有几十杆“水枪”对着狗爪棚喷射,完后用手把“水枪”抖抖再塞进裤裆,男生的那点隐私也就你知我见了,常常三五成群的男生在一起谈议长短比划粗细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斗垉高中的食堂就建在徐家弯峡谷,是一栋三柱两扁担(简易木房)的棚户房,整个厨屋约五间,其中两间为学校后勤财务室和储存室,三间为学生的食堂。
当时铁炉高中生源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有水田的村庄(叫田乡里的人)另一种是来自山界上的且没有水田的村庄(称苞谷佬),尤其是在秋天的早餐,“苞谷佬们”从半夜就停火的蒸笼里拿出冷冰冰的饭钵,就着一瓢清汤寡水的酸合渣㓎润后才能用筷子使力挑动,悄悄蹲在一个没人看到的角落咽进肚中。我们渔山的两位“苞谷佬”老乡张元林、张纪林,入校一个月就卷铺盖走人了,他们走的理由很简单:读它搓卵(读它干什么),在这里不但吃不饱饭还天天逮冷饭,老子还不如回家挣工分挣口粮自在。或许我上面的话题说得太沉重,但那时的奋斗环境就是这样。记得我们寝室一矮个子同学,从家里背来半柴背红薯(可能是他一星期的口粮),全寝室的同学一拥而上地去抢,他用胸膛压住柴背口的无奈溢于言表,但还是拿出几个红薯,使劲在床方棱上敲成数坨分送大家。
三
从初中的钢板刻印教材到高中的铅印课本,这是一个质的飞跃。铁炉高中的同学们都会在课本的扉页上写下了励志警句,这群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们,都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的限制,读书的黄金期余额已经不多,如果再蹉跎下去,那就是提前看到人生的后大半生。跳“农门”的引力和欲望在这片贫瘠土地上,是寒门学子的唯一选择,所以在如豆的油灯下挑灯夜背,通宵达旦的人比比皆是。
铁炉娃的勤奋感动了铁炉公社的决策者们,1978年秋提出了: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办好铁炉高中的行政令,十月将对铁炉中学隶属分校——北山高中,进行撤迁归并,十月五日清晨四点,三百余名铁炉高中儿女,他们涉格子河、走三旺垉、过犀牛坪、越马家峪、爬北山坡,用四个半小时走完了45公里的崎岖山道,到北山山顶“胜利会师”,唐清林校长与何志国校长的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四百师生将北山高中的家当一次性全部搬进铁炉高中,从这天起铁炉高中完全步入了正规化的教学、建设化的发展。
我们这代人为后来铁炉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悬崖村的人出村之路

图记校园生活
谷忠瑛 白族,退休教师,红榜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