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茹 创作并诵读
晨起,忽然想起清晏园,好久不见。一走进园里,清晨的清晏园,可谓被晨练的身影暖透了。老人们打太极,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衣袖随晨光轻轻扬起;阿姨们伴着轻快节奏翩翩起舞,裙摆在晨光里旋转;石桌旁对弈的老者深情专注,孩子们追着光斑在跑……处处都是祥和安澜,国泰民安的场景,连风都带着岁月静好的味道。
在淮安这座城市的根子里,清晏园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江淮第一园”。它不仅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更以独特的建筑景观、动人的历史故事与鲜活的红色记忆,成为淮安的文化地标。
踏入清晏园,仿佛步入一幅江南水墨画。亭台楼阁、假山池沼、曲径长廊,错落有致,尽显江南园林的婉约与精致,一步一景,处处皆诗。
西侧假山叠翠,褐灰色石峰错落,一股清泉从石隙潺潺流下,沿小小沟壑淌入浅潭,水声叮咚与林间鸟鸣相和,成了园里最灵动的背景音乐。不远处的关帝庙红墙黛瓦,掩映在绿树丛中,庙前古柏苍劲,香火袅袅里透着肃穆——相传当年治水官员常来此祈愿河运安澜,如今仍能感受到那份对平安的敬畏。
园内石桥形态各异,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典雅,架在粼粼湖面上,蜿蜒连接着湖岸与湖心的湛亭。湛亭初名“南亭”,经多次改名成如今之名,亭上存有道光年间河督麟庆题写的匾额“水木清华”与楹联“云景涵虚,如坐天上;泉流激响,行自地中”。站在亭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清风拂面,心旷神怡。这里曾是古代官员及家眷纳凉游乐之所,如今已成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石舫静静“停泊”在水面,与周边景色相映成趣。这座两层结构的清晏舫,由亭、台、廊、阁组成,是清晏园的代表性建筑。它不仅是一处景观,更藏着文人意趣,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在舫中把酒言欢、吟诗作画的场景。
若想触摸更深层的历史,园内的漕运展馆便是绝佳去处。馆内陈列着漕运时期的船模、账本与治水工具,更引人驻足的是几组治理漕运官员的真人蜡像——他们或身着官袍聚于案前,手执官文,眉头紧锁,商议治水方略,案上河工图纸墨迹仿佛未干;或手持文书立于沙盘旁,神情凝重指点河道走向,衣袍褶皱、指尖纹路都清晰可辨。蜡像栩栩如生,站在其间,仿佛穿越回当年漕运治理的现场,真切感受那份关乎国计民生的厚重与紧迫。泛黄的文献记载着运河千帆竞渡的盛景,与御碑园的17块古碑刻遥相呼应,共同成为研究明清治水和漕运历史的珍贵资料,每一块碑刻、每一页文献都铭刻着历史,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荣耀。
清晏园的厚重,更藏着红色记忆。东北角的朱苑,安葬着英雄朱慕萍烈士。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战、屡立战功,最终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1958年,清江市人民委员会在此为他修墓立碑,让后人永远铭记其奉献与牺牲。每年清明前后,人们纷纷来此缅怀先烈,朱苑也成了园里一处庄严肃穆的红色文化景点。
春时垂柳拂碧水,海棠映日笑嫣然;夏临满塘荷叶举,粉荷摇曳舞蹁跹;秋至满园染金红,斑斓色彩醉人间;冬雪飘落覆古园,银装素裹韵万千。清晏园,这座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于一体的园林,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淮安的过去,影响着淮安的现在。它是淮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外地游客了解淮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清晏园都将在淮安的土地上熠熠生辉,继续传承和弘扬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走出清晏园,一股暖流涌向心间,我为自己身在淮安而感到温暖和幸福。
李慧茹,中共党员,闲暇时喜爱与文字相伴,将生活点滴化作墨痕;喜欢展卷朗诵,在抑扬顿挫中与文字共鸣;喜欢用镜头定格生命的璀璨和生活的诗意;也喜欢传道授业解惑的日子,以余温赓续知识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