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舞台上,平视与傲慢,犹如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模式、群体间的关系格局,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
平视,是一种基于尊重与理解的高尚姿态。它深刻认识到,无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出身贵贱,每个人在人格与尊严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以平视的目光与人相处,意味着既不会对权威盲目仰视,也不会对弱小投以轻视。在学术交流的殿堂里,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能够与久负盛名的学术泰斗展开平等对话,就学术观点进行激烈却不失尊重的探讨。这种平视,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思想碰撞的大门,让新观点、新理论如源头活水般源源不断涌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平视表现为对他人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的欣然接纳,不会因自身的偏好而对他人的选择妄加贬低。它营造的是一种和谐、包容的氛围,促使人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搭建起真挚的情感桥梁。
然而,傲慢则呈现出一种高高在上、充满轻蔑的态度。傲慢之人,常常自恃优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去审视他人。在工作场景中,一些身居高位者对基层员工颐指气使,对他们的辛勤努力与重要贡献视而不见。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对团队的凝聚力造成了极大破坏。从社会层面来看,部分群体凭借财富、学历等所谓的“优势”,对其他群体流露出傲慢之情,进而催生阶层隔阂与对立。这种傲慢心态,恰似一堵无形的高墙,横亘在不同群体之间,阻碍了沟通与融合的通道,加剧了社会的撕裂。
傲慢的滋生,往往源于过度膨胀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根深蒂固的偏见。那些陷入傲慢泥沼的人,可能因一时的成就而迷失自我,忘却了成功背后诸多不可或缺的助力以及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将所有成就全然归功于自身,从而对他人的付出嗤之以鼻。偏见则使他们仅凭刻板印象,便对他人仓促地妄下论断,全然不愿花费心力去深入了解他人的真实状况。
回归平视、摒弃傲慢,无疑是构建健康社会关系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到家庭,都应将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价值观作为重要任务,让平等、友善的理念从小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在社会舆论方面,要大力弘扬平等、友善的理念,对傲慢与偏见展开毫不留情的批判。唯有当每个人都能以平视的姿态行走于世间,我们的社会才能洋溢着更多的温暖与理解,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对立,稳步迈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