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已是九旬的老退休教师,可他还是很有精神和劲头。每天,早晨起来就打扫墓碑展示室的卫生;上下午义务给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解墓碑上的内容;晚上静下心来写一天收获。他用近二十年的时间,成功地研究并得出了其家族是中国古代西夏国皇室后裔的结论;写出了三本好书;以张钫先生为榜样、创建了十甲里村金石文化博物馆。为此,他受到了所在村干群的高度评价和亲切称赞,更被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采访报道过他。他的名字叫李春光。
李春光是河南省新安县南李村镇十里村人,生于1935,1960年毕业于洛阳师专,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教至1995年退休;退休后在磁涧教育老干部组织又工作了24年。
1995年从教学工作岗位退休后,虽然他又在磁涧镇教育中心学校老干部组织工作,但毕竟工作轻松多了,使他有时间有精力静下心来,来实现他人生第二个愿望,那就是著书,担起社会责任,实现人生的价值。
正是在采编《李氏家谱》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在其所在村里的一位村民家里,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捶布石,辩认后,发现这是《明故忠义官李公墓志铭》。他仔细研究,发现上面有“孤远祖讳恒,为元太祖总管,至世祖升副元帅,赐以宝剑,与宋合兵讨金人”的字样。
(这是老退休教师李春光研究其李氏家族起源的珍贵资料)
李春光老退休教师就从这块墓志铭研究开始,经过数年的走访、调查、考证,最后,他得出了“十甲李村李氏的祖先竟然是西夏皇帝的曾孙、元朝大将的李恒,我们都是西夏皇族后裔”的结论。就这研究,他出了一本名叫《西夏皇裔在新安》一书。为此,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史金波教授和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来十甲李村对他进行采访,后来就有了专题片《尘封不住的西夏》在央视播出。2005年,他还应邀出席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他作了重要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
2019一2021年,他又以生活和工作的磁河流域为创作园地,经过长达两年时间地采访、考证、写作,终于在2021年8月他编写出版了长达356页、487364文字的《千年慈河》一书。这本书共分九个部分、两个附录,务实记载了千余年来,横贯新安县南部东西方向45里磁河流域的人和事,为编写新安地方志和南李村镇、磁涧镇镇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三部好书的完成,使他真正担当起社会责任,实现了他人生又一价值——努力给研究历史者提供史料的帮助。
(这是老退休教师李春光编著的《千年慈涧》一书及其书中的内容)
二、创建家庭博物馆 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帮助 给人们提供一个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的好去处
2021年国庆节期间,老退休教师李春光再次去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镇区的千唐志斋参观学习。在其天井窑洞墓志铭珍藏室内,他认真看着镶嵌在窑洞墙壁的每一块墓志铭。看着看着,一个大胆而又切实可行的设想在其大脑里形成。这就是以张钫先生为榜样、创建家庭博物馆,为地方志修编提供有价值的家族发展史料
(这是千唐志斋天井窑洞墓志铭展示室)
关于这一点,老退休教师李春光是有值得称赞的行动。早在2018年,他就把他家收集珍藏多年新石器时期的三件石斧无偿地捐赠给新安县博物馆。为此,新安县博物馆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今日新安》于2018年5月24日,对其采访并刊发了题为《爱国情深 捐赠国宝》的报道。他所在的十里村曾于1968年在平坟深翻土地时,在其祖坟出土《明忠义官李公墓志铭》一合。同样也是无偿捐赠给千唐志斋博物馆。
(老退休教师李春光捐赠新石器时代石斧后有关媒体采写他的报道和有关单位给他颁发的荣誉证书)
老退休教师李春光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他说服家人,投资30余万元,在其老家南李村镇十里村,购买了一所闲置多年的四合院,对其有关房屋进行修缮,新建上房三间平房作为自己住房和办公室。
李老师所建家庭博物馆的全称是十甲里村金石文化博物馆。主要收藏有散落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上的家族墓碑;农村闲置多年的生产工具、家具;磁河里珍贵石头等等。虽说收集这些墓碑、工具、家具不需要付钱,但把它们拉回来且安装起来,这就需要付一定的材料费和安装的人工费用。
经过近五年的辛勤努力,截止今年7月底,他已收集安装好的墓碑有30余块,这些墓碑最早年代是清朝康熙时期。为了方便游客阅读,他又把每块墓碑的文字译成白话文且打印出来,张贴在墓碑上方的右边。同时,他也收到了如旧织布机、石槽、磁河里的奇石,更收到了一块汉朝的方砖。这些宝贝被他有序安放在有关展示室里,目前已有7个展示室了。
(这是老退休教师李春光家庭博物馆展示室里的收藏品)
据老退休教师李春光的老伴讲:每年的暑假,尤其是洛阳市、新安县城里的部分家长,会专门驱车带着其孩子来他的家庭博物馆,免费参加学习,开阔视野,增长家族发展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关县镇地方志办公室的专业人员安,来这里免费参观学习,以求找到证史补史的墓碑文字材料。这个时候,他是一个热心、优秀且免费的讲解员。只有这时,才是这位老退休教师李春光最开心最自豪的时候,他的家庭博物馆真的派上大用场了,也实现了他的人生又一价值——以墓碑证史补史、开阔人们视野增加知识的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老退休教师李春光有一颗大爱奉献之心,促成他在晚年岁月里,不求回报,做出了一件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之大好事。为此,他受到了所在村干群的一致称赞,更得到了有关媒体的采访报道。面对这一切,老退休教师李春光充满信心地说:“我会以此为契机,利用好人生有限时光,努力工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圆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附件之一:本篇特别报道的配音歌曲是《爱的奉献》
附件之二:本篇特别报道的作者简介
李志华个人的简介
(这是李志华个人的照片)
李志华,男,生于1964年11月11日,家居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村,毕业于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新闻系,职业工人,中共党员,爱好新闻文学,是新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新安县作家协会挹月文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全国著名网刊《京津冀.头条》的特约撰稿人,全国著名《天赋文学社》的特约作家,全国著名网刊《木子存香文学微刊》的特约撰稿人。自1991年秋采写编稿件以来,个人作品多发表在县级以上媒体(主要发表在报纸、电台、杂志上)及全国著名网刊上,还曾在新安县计生委、新安县党史研究室征文中获过奖并被颁发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