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母亲
贺金安
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告诉大家,在这个世上唯一与我共用过一个心脏,分享过同一心跳和呼吸,爱我和我最深爱的人走了。特发此文悼念敬爱的母亲,以寄托无尽地哀思。
1939年正月二十二日,母亲出生于乔山脚下李家垚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时适逢民国时期,时局动乱,民不聊生。幼时家贫如洗,饱受贫穷和饥饿,生活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及家中生活情况才逐渐改善。
母亲兄弟姐妹7人,均出生于民国时期。除年方十五岁的长女大姨在民国十八年年馑时不幸离世,母亲及其他兄弟姐妹均侥幸存活了下来,这实属不易。由于兄弟姐妹多,生活极其艰难,时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由于外婆、外爷长期积劳成疾,在解放初期先后病故,二舅、三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别在新疆、云南服役,母亲与其他兄弟姐妹相依为命,艰难的生活着。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母亲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勤劳善良的品质。
1954年在黄堆沟南村,芳龄16岁的母亲在爷爷依沟而建的土窑洞之中与父亲成婚,结婚后她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勤俭持家,开始了长达64年幸福生活,堪称古老农村幸福婚姻的典范。1957年父母亲移居强家村与大伯,大妈一起生活。1967年与大伯、大妈分家后一家人蜗居在简陋四面透风的三间厦房内,仅有的一条薄被御寒,缺吃少穿,没柴火,日子很是艰难。当时我年龄虽小,目睹和经历了家里的贫困,深知母亲的艰辛和不易。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长期干旱少雨,粮食连年歉收,母亲不得不精打细算安排我们的生活,有时还得靠借粮,返销粮度过难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风调雨顺,粮食连年增产,我们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质量也逐渐得到改善。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勤劳、善良又能干。她做的一手好饭,在那个贫穷且物资匮乏的年代,可以用最简单且有限食材变着花样为我们做好吃的,即使没有一丁肉丝,面条照样做得爽滑筋道,鲜美可口,没有一点油腥味的萝卜缨煮面条,放点干辣面,也能让人余味无穷。馍蒸得又软又蓬松,“金裹银”样式,既好看,又好吃。烙的馍金黄酥脆,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麦香味。由于母亲的饭做得好,我们家就成了生产队时期的农机手、教师、驻队干部的固定饭点,也是下乡知青常来蹭饭的地方。
母亲不但饭做得好,年轻时也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她责任心很强,吃苦耐劳,干活不遗余力,曾用双脚丈量过村里的每片土地。用架子车拉土、拉粪、割麦、拉麦,收割玉米、锄地、打胡基、修水利平整土地等不输男劳力,还是一位务棉好手,农业学大寨的标兵。是生产队时期为数不多的女社员之一,家乡的土地上留下了母亲辛劳的汗水和坚实的脚印。
母亲特别善良,总是乐于助人。原来自己的家境并不怎么好,却时常扶贫济困,去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记得在小时候门口来了要饭的,总要让我们给送点吃的,没有让他们空手走。村里不管谁家有事,她都要力所能及地帮一把。家里来客了,即便自己生活很窘迫,就是借面,鸡蛋也要给客人做顿好吃的。母亲心灵手巧,是村里的能人,针线活做得非常好,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为邻里免费缝补裁剪衣服。母亲为人善良正直,乐善好施,邻里关系融洽,孝敬公婆,村中口碑极佳。是中国北方底层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能感受到一个优秀农村妇女所具有的原始的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贴近大自然的情怀,同时具有纯天然的高尚品质。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当时家中条件的限制,像母亲那一代女孩子几乎全都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母亲自幼聪慧,记性特别好,通过耳闻目睹认了不少字,可以读书、看报、观看电视节目,这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少方便,具有了知识女性的自信、高雅、睿智,以及独特的思维和处事方法。
母亲为我们这个家可以说是辛劳一生,出尽了力,流尽了汗。父亲是个木匠 ,常年在外为乡亲们盘锅、盖房做家具,家里的里里外外的活全都落在母亲一个身上。她没黑没明地为我们这个家操劳,白天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同时照顾年幼的我们,还要养猪、养羊、养鸡以补贴家用。到了晚上,母亲又在煤油灯下搓捻子、纺线织布、缝制衣服。不知多少个夜晚,我们一觉醒来,发现母亲仍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忙碌着。尽管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缺吃少穿是每个家庭的常态,但母亲想着法子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安排我们的生活和饮食,能做到让我们少挨饿,过年还能穿上粗布做的大一号的新衣裳,好来年再穿。
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姊妹五人,均早已成家立业,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她对我们的教诲就像水和空气一样,让我们受用一生,是我们懂得了要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她对我们的爱从不讲成本,不计代价,儿女们感同身受。弟弟金善在一岁半时突然患了麻疹合并肺炎,病情危重,母亲为其三次输血,才转危为安。她对孙子、外孙、重孙亦疼爱有加,一个侄女和两个外甥还没有结婚,她就用她那微薄的养老金做了安排。
我生得像母亲,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母亲生我是在“大跃进”时期,生得悲壮,剪断的是我那血肉模糊的脐带,剪不断的是一生一世的母子深情。母亲养我最难的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尽管养得艰难,却从未放弃,才使我有了以后丰富多彩的人生。母亲育我是在文革时期,我的学业几乎与文革时期同步。尽管世事动乱,家里经济拮据,但母亲从未让我放弃学业,有时要为一块五毛钱的学费东凑西借。这为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我成了我们村为数不多的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最终成为一名医生。养育之恩大于天,终生难忘。我爱父亲母亲,但更爱母亲。
由于年轻时过度劳累,过多的透支了体力和健康,到老来母亲的身体出了状况,患有关节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死、白内障、老慢支、肾盂肾炎等多种老年性慢性病,特别是2019年父亲去世后对母亲的打击很大,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多次住院治疗,收效甚微。
2022年9月1日晨母亲再次发生了大面积的脑梗死,虽经二十多天的住院治疗病情趋于稳定,但说话仍然口齿不清,丧失了仅存的运动功能,吞咽功能障碍,只能靠鼻饲管提供营养和能量。经过两月多时间的精心护理和治疗,母亲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恢复了吞咽功能,拔掉了鼻饲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023年元月新冠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后,母亲不幸先后2次中招感染,幸运的是母亲都挺了过来。但从此失能、失智、失语瘫痪在床。儿女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我们在大姐俊侠的带领下,我的妻子培兰,弟媳玉玉,妹子乃侠、乃风,都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着母亲的生活,特别是妹子乃风在我腰椎手术后克服困难,带着不到2岁的孙子,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弟弟金善每天干活非常辛苦,还要抽空为母亲喂饭、翻身。弟媳玉玉还获得了扶风县2023年好媳妇的光荣称号。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培兰,她出生于干部家庭,母亲没生没养她,但在母亲这件事上,积极主动担责。为母亲花钱从不吝啬,照顾母亲细心、耐心,毫无怨言,按时喂饭、喂水、吃药,按时翻身、拍背、按摩,比我这个做儿子的还孝顺。母亲卧床3年多时间,竟然没有压疮、褥疮发生,这确实不易。母亲虽不幸身染顽疾,卧病在床,幸运的是她的儿女、儿媳都很孝顺。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尽可能让母亲少受些罪,有更多的时间来陪陪我们。
2025年8月9日(农历润六月十六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极其黑暗的日子,母亲的心跳停止了跳动,她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这个时间点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生她养她的黄土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乡亲们。离开了她的儿女,孙辈们 ,我们从此将阴阳两隔,再难相见。6年前我们没有了父亲,现在母亲又去了,我们成了没有爹娘的孩子,这份悲痛,让我难以释怀。
苦日子过完了,母亲却渐行渐老,好日子开始了,您却重病缠身。这就是我那勤劳一生的母亲。是您用青春、心血和汗水塑造了儿女的躯体和灵魂,是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长大成人,赋予我们智慧和力量。该到你享清福,儿女尽孝的时候您却离我们而去,这就是我那苦命的母亲。人间虽四季更迭,但春天常在,可从此再无母亲的身影。我始终不明白,古木可以逢春,柳叶枯了来年可以再青,桃花谢了来年依旧会开花,燕子南飞翌年还可以飞回,可母亲这一去,怎么就成了永别,做儿女的难以接受。
亲爱的母亲,您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您的音容笑貌,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儿女的心灵深处, 这是母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儿女们永远怀念您。
亲爱的母亲您放心地走吧, 我们将继承您的遗愿,兄弟姐妹继续团结一致,会照顾好各自的家庭,干好各自的事业,管好各自的孩子,培养好各自的孙子。
亲爱的母亲,永别了。原谅儿不能陪您远行, 这个家还需要儿在这里支撑着, 等到儿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 儿再来躺在您的身旁陪伴你,叫声母亲,您一定能听得见。
母亲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