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机会很难得
徐红星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不愿意读书厌学至极的时候,你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的老家、黄河故道上的博平五区,文化匮乏何其深!读书机会何其难!
先说写信读信吧。上世纪五十年代,异地交流靠写信,即把告诉远方亲人的话,写在纸上,信再用邮电局火车飞机送到对方省,省邮电局送到县,县送到乡镇。乡镇邮递员骑自行车人工送到收信人家里。关键是收到信自己不认字,再央求有文化的人读给听信的内容。唉,你看看有多么能吗?一封信走一个月的时间。有急事只有发电报,快也得三四天。
我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代人念信、写信是经常的事。遇到写信人有文化写的内容文绉绉,还得翻译。如“见字如面、此致敬礼”。
不可思议的是,有一个大姑娘叫读部队上的未婚夫的来信。咱年幼无知认真的念。念着念着大姑娘脸红脖子粗了。我问她:我念错了?姑娘一把抢过信跑了。……
你会问:怎么不上学读书呢?
那年那月吃饭就是问题,少吃无喝、兄弟姐妹五六个,甚至七八个的,哪有能力去读书学文化?人人都是人民公社社员,挣工分吃饭。即是愿意上学,村上没有学校,你往哪里上学?
我是一九六五年村上第一次办学屋。学屋是生产队喂牛的房子截开两间当教室。老师就是村上刚毕业的记工分的鸿瑞大哥。把墙上用黑墨汁摸了一个长方形当黑板。用石板写字算题,老师看了一眼“对了”,擦干净石板再写字,更没有作业。放学了,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家,学校没有门,更不用锁门!就是这样鸿瑞哥教了几天因为学问高调到别处去了,只记得他教给我们的歌《王二小放牛》。
还记得和我一般大的徐子凤,上学时带着弟弟,因为大人去生产队劳动没有看孩子。我村学生少,后来把高店村的高一级的学生合并到一起,办一、二复试班。老师孙桂菊老师教一年级新课,布置作业;再给二年级上课。经常有学生抢答别的年级的问题,老师严厉的说“老实点,做你的题”。现在回忆起来简直的笑话!那年那月在农村读上书,是件好幸福的事了,家长常常这样教育我。
还有一件可笑的事。调皮捣蛋的学生逃学,跟我们一起上学,我们进了教室,他转悠转悠地玩:也没有钟表看时间,老师抬头看看太阳,说了一句:放学,我们就往家里走,逃学的有一蹦一跳跟着回家。学习好的学生,别说逃学了,有几天不来上学,老师就到学生家里看看,光怕因为这事那事耽误了学习。唉!现在看来老师用心良苦啊!是啊,我也是幸亏老师关注的一个,昔日第一代的民办老师培养了我,使我成为下一代民办老师。国家又把我培养成小学高级教师,我幸运啊,有一批民办老师培养了我,他们是:许洪瑞、孙桂菊、商思荣、方海平、徐桂英、韩永梅、高文柱、庞月英、贾桂英、徐佩章、王子生、贾旭昌等,此时此刻学生给你们敬礼了!
徐红星 于茌平区文化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