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十里秦淮
隆光诚(广西南宁)
长干古巷老还童,太白仙才荡五衷。
夫子庙中怀孔圣,杏花亭里仰诗雄。
乌衣王谢鲲鹏志,艳骨明清蕙芷风。
四季每时妍雅境,诚祈常驻学陶公。
隆光诚此《七律·十里秦淮》以南京秦淮河为意象载体,融合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呈现“古今交织”的怀咏风格。诗中既可见作者对六朝风骨的追慕,亦显当代诗人对城市文脉的新诠。现从意象构建、用韵技法、主题升华三方面评析:
一、意象构建的时空交错
首联“长干古巷老还童”以矛盾修辞勾连古今,既暗合《景定建康志》所载长干里地理渊源,又借“太白仙才”化用李白《长干行》典故,实现诗史互文。颔联转向夫子庙文化地标,以“杏花亭”虚写呼应杜甫《赠卫八处士》的杜陵意象,形成“孔圣-诗雄”的雅正对照3。颈联“乌衣王谢”直取刘禹锡《乌衣巷》的沧桑母题,而“艳骨明清”转入秦淮八艳的世俗叙事,用“蕙芷风”暗喻《楚辞》香草传统的历史延续性。
二、步韵技法的双重基因
全诗严守平水韵上平一东部,对仗中“夫子庙-杏花亭”(地名)与“乌衣王谢-艳骨明清”(代际)形成时空蒙太奇。其用典密度与隆氏早期《步韵杜牧七律十首》技法一脉相承,但“鲲鹏志”化用庄子《逍遥游》的意象开拓,又见《步韵李白七律》的浪漫主义底色。末句“学陶公”既呼应《归去来兮辞》的隐逸传统,亦暗合文昌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其“诗意栖居”主张的认同。
三、城市书写的当代性
结句“妍雅境”与“常驻”的祈愿,突破传统怀古诗的感伤基调,体现南宁诗人以岭南视野重构江南书写的新尝试。诗中将南京三千年文明史压缩为“古巷-庙宇-甲第-艳骨”的四重奏,恰如《登高》式的时空张力,但最终导向“学陶公”的文旅价值倡导,彰显当代七律参与地方文化建构的创作转向。
此作在56字内完成从孙吴军营(乌衣营)到明清青楼的千年穿越,其历史密度与情感克制,可比拟赵荣新教授《稻粱谋》的“理趣型”七律,而“怀圣仰雄”的双重礼赞,又延续了作者《唐子江博士》讲学诗载道启明的书写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