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埠诗脉永续
——《山东诗藏·淄博编·周村卷》编纂座谈会侧记
李孔涛

2025年8月13日,周村区政协会议室内书香氤氲,《山东诗藏·淄博编·周村卷》编纂工作座谈会在此启幕。这场汇聚学界贤达与文化同仁的盛会,既是对十四个月编纂历程的回望,更是为千年周村诗脉续写新篇的启程。
一、文脉所系:一项工程的重量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汇编,而是为周村文化立心、为齐鲁诗脉铸魂。”区政协副主席、“诗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周艳萍的开场白,道出了这项工程的深意。她指出,周村作为“天下第一村”,诗词遗产是流淌在商埠肌理中的文化基因,编纂诗藏既是对历史的打捞,更是对“两创”精神的践行。自项目启动以来,从政协的统筹协调到学会的深耕细作,从专家的伏案校勘到民间的献稿助力,各方以“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守护着散落在时光里的诗意。
二、十四个月的“诗海打捞”
“3173首诗词,是从隋代的残碑到清代的稿本中‘抠’出来的。”周村区诗词学会会长、“诗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马鸿基的话语里,藏着无数个伏案的日夜。他细数编纂历程:为查证一首刘鸿训的佚诗,三赴外地档案馆;为辨明焦云龙父子的手稿字迹,请教七位古籍专家;为收集耿淑人徐氏的闺阁诗,走访十余个村落……这份执着,让856首刘氏家族诗、212首毕氏家族诗,以及王教、李雍熙等先贤的千余首佳作得以重见天日,更让隋代孙万寿、北宋姜遵等罕见诗人的文稿填补了地方文学史的空白。
副会长金城进一步展示成果:这些诗词来源多元,既有《山东文献集成》等典籍的佐证,也有县志、家谱的拾遗,更有民间珍藏的首次公开——其中一卷清代手抄本《翠岩诗草》,纸张已泛黄如秋叶,却清晰记载着李雍熙与友人的唱和,为“诗礼传家”提供了鲜活注脚。
三、打磨:让每首诗都站得住脚
“隋代孙万寿的《别周记》,版本异文需再核《全隋诗》;毕自严的《石隐园诗》,部分注文可结合其奏议补充背景。”座谈会的核心,是一场“挑刺”与“打磨”的对话。
周村区诗词学会原会长李国经直言:“周村老街的商号楹联、寺庙碑刻中,仍有零散诗词待发掘,比如北极阁的清代题壁诗,目前只录了半首。”淄博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张玉霞则聚焦体例:“家族诗可按世系排序,附以简要家史,让读者看懂‘一门风雅’的传承。”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义勇强调细节:“异体字、纪年换算要统一标准,避免‘今人误读古人’的遗憾。”
李维、邹辉业、李孔涛等编纂代表纷纷提问:“民间收集的残句是否可附录?”“女性诗人的生平考订如何更严谨等。”专家们一一回应,建议以“宁缺毋滥”为原则,对存疑作品加注说明,既保完整又存真实。
四、让诗脉活在当下
“这些诗词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要让它们‘走’进课堂、‘活’在街巷。”周艳萍在总结时眼中有光。她叮嘱团队:“再用三个月精校,让每首诗都经得起历史检验。”未来,诗藏不仅将出版精装本,更计划推出青少年读本,配上古街插画与白话注解,让孩子们在魁星楼下读诗时,能懂“周村烟火里的千年诗意”。
窗外,区政协的小湖在阳光下泛着光波。这场座谈会落幕时,没有人觉得是终点——因为那些曾沉睡在箧底、壁缝、碑石中的诗句,正被重新唤醒,准备着在新时代的周村,继续传唱。坚信等《山东诗藏·淄博编·周村卷》付梓后,将会让39万周村人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而感到更加骄傲与自豪。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