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针对当下教育存在“与生命不和谐”的痛点,孟国泰提出“三和教育”,倡导“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万物生命和谐”。为此,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德增大力推广,先后主持了“三和教育美篇大讨论”“三和教育线上论坛”,收到并在《美篇》和《都市头条》发表文章近100篇,好戏连台,反响热烈。现特选出草木大隐的佳作《三和教育,奏响生命、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乐章》,邀您共品,共享美好。
在各地的“三标课堂”里,一排排课桌被重新排列成小组圆桌,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自己设计的“个体文化”标识,教师穿行其间,不时俯身倾听。这生动的场景背后,是孟国泰“三和教育”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写照。这场静默的教育变革,始于“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这一朴素而深邃的理念,正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孟国泰作为中国新时代“行知派”教育家的代表,提出的“三和教育”理念已在全国多所学校开花结果。他创立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以“新文化、新课程、新课堂、新管理、新质量”为五大支柱,核心凝聚于“三和”哲学——生命需要尊重,自然需要尊重,社会需要尊重。这一理念突破了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的局限,将传统教育引向人的整全性发展。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是点燃心灵的火炬,唤醒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世界的深刻认知与尊重,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相呼应,为破解应试教育困境提供了全新思路。
生命尊重:构筑完整的生命关怀
“三和”教育首先聚焦对生命的尊重,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为学生理解自我存在意义搭建了完整框架,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关怀。
自然生命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孟国泰强调“无论生命是完整还是残缺,健康还是患病,年轻还是衰老,都值得被珍惜”。这种理念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生命观一脉相承。在“三标课堂”中,它转化为“从最后一名抓起”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一个孩子”。当课堂上总需要对子帮扶的小女孩向孟国泰投去感激的微笑,教育的人文关怀便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人的社会生命被孟国泰定义为“尊严和荣誉”,他认为“人在社会中可以没有权力地位,但一定不能没有尊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通过独特的小组合作机制,让学生在“个体文化、对子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的共建中,体验尊严与责任。“三标课堂”上的“五级教学机制”——“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教,全班不会老师教”,让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在角色互换中感受尊重与被尊重的价值。这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洞察:“个性是金,只要不被湮没,便能闪闪发光;个性是木,只要让其生长,便能拔地参天”。
精神生命被孟国泰视为“人的脊梁”,他指出“信仰从大公无私处产生,从利他主义中产生,从‘从善如流’中产生”。在“三和”教育框架下,精神成长不止于课堂,更延伸到“个体制作‘己文化’、小组制作‘组文化’、班级制作‘班文化’”等特色活动中,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文化表达,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信念。
自然共生:培育深刻的生态智慧
孟国泰“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的教育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教育核心,体现了深刻的生态整体观,超越传统环境教育的工具理性,指向生态意识的深度觉醒与生态智慧的培育。
其生态教育理念被定义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目标是“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它将生态意识视为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责任。尤为重要的是,孟国泰将生态教育与“三和”理念中的“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直接关联,使环境教育超越知识传授,上升到生命伦理高度。
孟国泰主张生态教育“从生活小事做起”,让环境意识转化为日常实践。在“三标课堂”的延伸活动中,学生参与“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绿色文明建设”等实践项目,培养真正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种体验式学习让生态教育从认知走向行动,正如他所言:“个性是水,只要让其流淌,就能通达四海;个性是火,只要让其燃烧,便能熊熊燎原”。
同时,其生态教育蕴含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的现代诠释。他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保持敬畏?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这些思考在“三标课堂”的讨论中频繁出现,激发学生对现代文明发展模式的批判性反思,培育尊重自然的内在态度,让“与天地万物和谐”成为基本生存伦理。
社会和谐:搭建文化共建的桥梁
“三和”教育的第三维度聚焦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体现为文化认同、责任担当与冲突化解的有机统一,展现了教育作为社会和谐基石的力量。
孟国泰独创的“从个体出发新文化建设体系”,构建了“个体文化→甲乙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县域文化→省域文化→国家文化→人类文化→宇宙文化”的文化认同阶梯。这一体系让学生从“个体文化”出发,逐步扩展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认同。在“三标课堂”中,学生先设计“个体文化”标识,再与同伴共建“对子文化”“小组文化”,最终形成包容多元的“班级文化”。当学生自豪展示小组设计的文化符号时,正经历从“自我认同”向“集体认同”的升华。
社会尊重的核心是责任担当,孟国泰将责任教育融入“生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在“三标课堂”中,“高快演讲”“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面对真实观众表达对社会议题的见解,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关怀紧密结合。这源于他的教育信念:“教育应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社会和谐常面临价值冲突的挑战,孟国泰提出的“和易以问,善引也”教学主张提供了解决智慧。在“三标课堂”的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以问引学生谈见解,合作交流;以问引学生议难点,批判辨析”,培养在多元观点中寻求共识的能力。这让学生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理解社会尊重是在差异中建立和谐。他强调:“教育从‘灌输’变为‘唤醒’”,当学生被唤醒对社会尊重的内在认同,便能展现“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构建者。
实践路径:让理念落地生根
孟国泰的“三和教育”理念并非空谈,而是形成了完整的实践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和评价机制等,将尊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行动。
“三标课堂”是“三和教育”的主要载体,以“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为基本流程。在忻州市北关小学,教师卢晓艳在英语课上引导学生齐诵《自主歌》,唤醒学习内驱力;陈婕在语文课上用“定时定量定要求”原则组织小组学习;薛丑峰在数学课上运用“个体不会对子教”的互助机制。这种模式重构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引领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主人、做人的主人”。当学习困难的小女孩课后向孟国泰投以感激微笑,“从最后一名抓起”的原则便转化为对个体生命的真切尊重。
孟国泰设计的“文化阶梯”,通过个体“己文化”到宇宙文化的扩展,让尊重理念在文化创造中自然内化。学生创作“个体文化”标识,共建“对子文化”“小组文化”,形成班级共同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创新思维,更让学生体验个体独特性与集体共融性的辩证统一,蕴含深刻德育价值。
他提出的“五大教育”——体育、情育、智育、创育、和育,将“三和”理念融入全面发展目标。评价机制采用多维标准:既强调身体技能训练(体育)、个体情感表达(情育),也关注知识掌握(智育)、创新思维发展(创育),更重视生态意识培养(和育)。实践证明,学生不仅在认知上理解尊重,更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上内化和谐共处的素养。
北关小学薛丑峰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在“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的互助中探索小数乘法。这普通场景蕴含着“三和教育”的深刻智慧,而那个常需帮助的小女孩离开教室前向孟国泰回望的感激微笑,正是生命被点亮的明证。
孟国泰的“三和教育”理念,在生命、自然、社会三个维度构筑了完整的尊重伦理体系。从“个体文化”建构到人类共同体责任认知,从课堂互帮互教到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它回应了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挑战——在多元差异中建立真正的尊重与和谐。如他所言:“个性是金,只要不被湮没,便能闪闪发光”,当教育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培育对自然的敬畏,建立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我们便能在个体与世界的和谐共振中,见证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因以诗赞曰——《七律·和谐共生》:
涓涓润物有心泉,
学海扬帆砺志坚。
雨蕴三和桃李秀,
风融五育校园先。
啸歌节奏承千韵,
瀚海胸怀纳百川。
万树繁华家国盛,
飞鸿过处是云烟。
作者:草木大隐(教师交流园地成员)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