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回四十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现如惊雷划破小城寂静时,我还是个揣着文学梦的青年。那时常往县城中西街的文化馆跑,四层小楼在青瓦房簇拥中透着现代气息,二楼图书馆的油墨香与三楼创作组的讨论声,构成了我文学启蒙的背景音。而三星堆遗址的重大发现,犹如一声初见的惊雷!
文学热席卷全国的年代,我从校园一头扎进创作洪流,做了报纸副刊编辑。就在文化馆的日子里,我遇见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人——敖天照老先生和他的儿子敖兴全。人们称他们“二敖”,老敖是广汉县文化馆的文物调查员,后来被誉为叩开三星堆大门的人;小敖则是后来的广汉市文物管理所所长。
这是八十年代的文物星火,它点燃了我对三星堆文化的追寻。
在文化馆学习的日子里,我认识了广汉县文化馆文物调查员敖天照老先生,还有他的儿子敖兴全。在广汉文化(文保)界,人们曾称“二敖”为老敖和小敖。敖老先生的事迹在国内很多媒体上都有报道,甚至还上过央视的《国家记忆》纪录片。敖老一生都献给了文保事业,他在从事文物保护调查中,甚至于自己出钱掏腰包,也不能让国家的文物流失。无论大小事,他都亲力亲为,从不含糊。 记得一辆旧自行车和一个旧皮革公文包,还有一个随身携带的旧帆布包,一顶草帽和一身洗得泛白的蓝色衣裳就是他的装束。帆布包是用来下乡调查时收集实物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燕道成一家
早在1929年春季,广汉南兴镇的农民燕道诚在门前清理水沟时,意外挖掘出一个巨大的“石环”,并由此发现了更多珍贵的玉石器。这些玉器静静躺在泥土之中,令他意识到它们是极为珍贵的“宝物”。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燕道诚决定将这些“宝物”重新掩埋,仅在深夜时分与家人一同将其挖掘出来并运回家中,整理出多达四百余件的各式玉石器。但由于他的低调处理,其重大意义当时未被广泛知晓。
1986年,敖老在广汉南兴镇真武村砖厂取土时,发现一些磨制石器和古陶器残片。敖老对此高度重视,判断这里可能是古遗址区,于是夜以继日地收集实物、整理资料,并迅速向县、市、省相关部门汇报,请求省文管会派专家前来考古发掘。他的这次再度发现,叩开了三星堆的大门,也揭开了三星堆神秘历史的新篇章。
在南兴镇,人们都知道敖老这个倔老头,他去乡下走访调查,不时能从老百姓手中采集到一些打磨过的石器。他看见砖厂工人挖土中有火候很低的陶片,知道这些东西时代久远,很重要,就向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法,并向砖厂工人讲挖出来的东西要收集起来。有人曾将在田地里拾里到的彩色石块拿给家里的小朋友玩,当敖老知道后,前去收集,发现果真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玉石料。特别是后来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石斧、石矛,还有那块很大很光滑上面还有一道很长锯痕似的石礅,被农民用来最当坐凳,其实这也是一.块玉石料。这都是敖老费尽心血当时雇拖拉机拉回来的。后来一直在三星堆博物馆一楼大厅楼里展出。
后来证实,南兴镇真武村真的有了考古重大发现,1986年, 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震惊世界。三星堆几千年的文物,才重见了光明。
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发掘,敖老先后曾多次从地方、市、省里到北京国家文物局,呼吁加强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建立三星堆博物馆。
从那时起,我也与三星堆结下不解之缘。
与敖老相处可不轻松,他做事非常地认真严谨。 敖老虽然走了,但他的形象至今清晰:旧自行车、皮革公文包、装着文物碎片的帆布包,以及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一个精瘦倔强的小老头。他说他永远都记得严文明教授的那一句“注意广汉文物”,这让他把半生献给了文保事业。当南兴镇真武村砖厂出土石器时,他连夜收集残片、整理资料;看见工人挖土时带出的低火候陶片,他挨家挨户宣讲文物保护法。如今三星堆博物馆里那柄带锯痕的玉石料,就是他从老乡手中“磨”来的宝贝。
小敖与我同龄,我们喊他“敖哥”。他继承了父亲的执拗:做文物管理所所长时,埋头钻研业务;创办三星堆青铜艺术公司后,带着我们策划展览、复制文物。记得公司承接三星堆博物馆布展工作时,他带着团队熬了无数个通宵,那些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的复制品,如今仍在展厅里诉说着古蜀文明。不得不说,“二敖”是用脚步丈量明三星堆文明的守护者。
从此,我与三星堆青铜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传承到创新,从陌生到痴迷。我跟随敖哥涉足到了神秘而梦幻的三星堆。
三星堆博物馆里那高高的通天神树,那青铜大立人像,那青铜纵目面具,那一尊尊神态各异青铜人头像,那金面罩,那金面具,都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切地神器。
后来,青铜艺术公司因故搁置后,我被聘入正联(实业)组建三星堆艺术品分公司,带着三星堆文创品跑遍西安“西洽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治谈会、四川成都“西博会”以及四川电视节等。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加入巴蜀青铜艺术公司时,我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费尽周折买下“三星堆”注册商标,又设计出“古蜀精粹”商标。公司从旅游纪念品做到大型城市雕塑,当我们的青铜作品矗立在城市街头时,总觉得是在替三星堆文明“说话”。
这些年,三星堆从考古发现地变成文化IP,文创市场如雨后春笋,也让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生存大考。但每当在博物馆看到敖老收集的石器,或是摸到自己参与设计的青铜复制品,便觉得与三星堆的这场“结缘”,虽历经波折,却始终值得。
人的一生中,得失如潮。我所遇见的,与三星堆的人和事,是敖老用自行车轮碾出的探寻之路,是敖哥用匠心浇筑的传承之桥,也是我在文创浪潮中追逐的理想之光。或许我们都是文明长河中的一粒沙,但当无数沙粒聚成三星堆这座文化丰碑时,每一粒都有了照亮历史的重量。不是吗?!
敖天照
广汉市文物研究与保护专家 ,被誉为“叩开三星堆大门”的人。
敖天照(1928年一一2020年12月19日)四川广汉和兴人,是广汉历史上第一位文物调查员,长期致力于三星堆遗址的文物调查、保护与研究。他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广汉县文化馆工作,负责征集散落民间的文物并促成其陈列于三星堆博物馆,被誉为“三星堆活字典”。
1986年,他参与三星堆遗址最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退休后敖天照仍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著有《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等学术著作。
其生前拍摄的三星堆考古现场影像被收录于《三星堆图志》。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