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中翡翠 人中君子(外一篇)
文|随和仙
每当走进七彩云南西安南门店时,总被那些玉中极品所陶醉。看着那些质地晶莹、玲珑满目的物件,不由得赞赏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更羡慕那些淘宝者的慧眼和工匠的精雕细琢,将大自然的赋予,雕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以厚重的文化氛围。
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上帝,那么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且不说山川河流,春夏秋冬,单这山中之“宝”——玉石的问世,便是上帝的无私馈赠。故而我想,地球上高山峻岭那么多,但玉石为何特别稀缺?物以稀为贵,要将顽石变成美玉,要经过怎样的千锤百炼,经过天地怎样的长久孕育,方能修得正果。但这珍贵的东西,不可能轻易获得,于是才有了发掘,才有了真假的鉴别。以至发展成探宝行业,衍生出识玉的大师,和琢玉的工匠。这些特殊的人才,不但是智者,更是德者,继而演绎出一代代关于玉的逸闻。
曾读《韩非子·和氏》,总被卞和的坚韧精神所感动。卞和要将那块璞玉,奉献于当时国家的“王”。但连接两届的楚王,确实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庸才。也就是说,这两位虽然是高高在上的王者,却是德不配玉,上帝才不会让他们拥有。不仅如此,两位楚王还心狠手辣,先后命人砍下了卞和的两只脚,使这位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又遭皮肉之苦。但卞和初心不改,熬到了楚文王手里,以其泣血的真诚,感动了这位“王”者。即使如此,卞和也不受高官厚禄,依然选择回家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据说这块玉,被如蔺相如演出了一场“完璧归赵”的传奇故事,最后呢,又成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位置可谓非常显赫。因而,卞和的璞玉,也就赋予了忠贞、坚韧、奉献,勇气和智慧,以及高贵的身份。
我想,上帝在派遣开发玉的同时,又派遣了发掘玉文化的使者。如《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作为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孔子曾提出了玉所蕴涵的文化,在《礼记聘义》中说:“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玉以其德,被归结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德”,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五德”是君子的化身和代表,“君子以玉比德”,就是从这五个方面衡量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玉德的本质和真谛。
另外,武侠作家金庸也有过“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而推崇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我国古人关于玉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谓是代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
国人好玉,从古到今,从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有着玉的情结。乃至将玉神话,灵化,视为吉祥之物。认为玉有灵性,有着护佑、祈福、辟邪等的寓意。比如遗失已久的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示国祚的象征。传说杨贵妃还要“含玉生津”,以求镇暑。慈禧太后也有着玉的情结,被誉为“翡翠狂人”。《红楼梦》中屡次提到的“宝玉”,本是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来到尘世,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天生着“通灵宝玉”四字。
我国早有佩玉的风俗,讲究“男戴观音,女戴佛”之说。自古以来,工匠大师将玉雕成各种首饰、摆饰、装饰之物件,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在民间已经形成了浓厚的风俗习惯。所以,七彩云南的翡翠店里,如玉镯等许多物件,都是有着极高收藏价值的艺术臻品。
历史在不断发展,无论是玉的发掘者,还是玉文化的传播者,都是在一代代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如今,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在精神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作为玉之极品,翡翠及其文化,已经不断地在普及。特别是那些知名品牌,已经走出了地域,走出了国界。比如,摆设在店里的许多物件,大多是从缅甸跋涉而来,一路征途,一路前行。这种坚韧不拔的传播精神,艺术传承的高尚品德,使玉文化更加丰富和多样。他们坚守“明码实价,始终如一”的诚信理念,和恪守匠心,坚持道心,时常修心的原则,以匠心做品质,以道心做品牌,以修心求信誉。多年的诚信呵护,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所以,在这两年的参观时,面对着一件件至臻至美的翡翠样件,使我的认识不断地刷新,以至逐步理解“玉中翡翠”,“人中君子”的丰富内涵了。
红叶无语最可人
穿越长安区的王莾街道,来到一片枫林边上。妩媚的秋阳下,红叶显得格外惹眼,不由得用手机频频拍照。欲将这深秋的风景,慑于相机之内,写于诗词之中。只见这一方秋天的景象,却也无人观赏。只有我等猎奇者,许是少见多怪,让这闲遐的宝贵光阴,耗费在自我多情的逸情之中。
眼观枫林红叶,想那前人的诗句,觉得已经写尽。我等虽有爱慕之心,亦或诗人之名,却无先人的天赋,写不出那些绝妙好辞来,愧对这大自然的杰作。回想那些描写枫叶的诗句,最著名者,应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乃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还有那个“红叶题诗”的典故,不能不教人遐想万千。我想,面对枫林里的无数红叶,哪一片枫叶适合我抒发心意?能否也题诗一首,却不知要赠予何人?所以,也只能在典故里陶醉,在前人的轶事里遐想。但我想,红叶的美丽,终究是生命的最后绽放。从冬的蕴育,到春的萌发,经夏的茂盛,再到秋的火红,这枫叶,是用生命的末端,为这个季节,奉献着绚丽的色彩,使本就萧瑟的季节,多出几份斑斓的色彩吧!
古人对秋季,多是忧愁之感,思念之心。在古人眼里,正当万物萧条,树木凋零之时,便是多事之秋,萧杀之秋。故而时而有征战或处决犯人的举动,将这个“执行官”称做“秋官”。如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就把这行刑杀戮之事,老而悲伤之时,归于万物凋零的季节,难免不有苍凉中的悲壮。只有刘禹锡的那首《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辟蹊径,别开生面,一反前人秋季萧瑟之怨气,给人以昂扬奋进之感,引起后世的共鸣。
面对深秋红叶,我想,也如其它树上的黄叶一样,乃是凋零中的另一种色彩,一种被季节涂上不同颜色的表示。致使也和春天一样,多姿多彩,靓丽纷呈,岂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呢!枫叶的一生,在为树木输送阳光雨露,遮风挡雨的轮回中,不在乎位置的高低,不在乎自身的处境,栉风沐雨,忠于职守,不惧夏日的酷暑,同心的成就着杆的栋梁,为天地营造绿色生态,又无怨无悔,落叶归根,孕育来年的希望。
站在枫林之前,欲问红叶,红叶无语。陆游说道:“花无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在这最可人的枫叶之前,不免心生摡叹,思绪万千。落叶一秋,人生一世。人的经历,比如枫叶,从孕育,到幼年,经青春,到旺盛,以至暮年。每个年龄段,都要将风景绽放的极致,都是生命色彩的体现。我赞美这枫叶,即使在凋零之季,也要让使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于是突然感到,面对无悔的红叶,自愧弗如。莫要怨天尤人,就要勇于面对。以枫叶为鉴,如何使生命才更加多彩而有意义呢!
至此,仍觉意犹未尽,恰有长安诗友田丽娜女士的绝句《秋未央》,正好作结,不亦乐乎:
秋水伊人梦亦长,芦笛萧瑟哪堪霜。
人间点缀两三处,便是红枫醉晚装。
【作者简介】:
孙民随,西安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辞赋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作协、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西安市及碑林区作协会员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顾问,特邀评论员,《陕西诗词》原副主编,“长安诗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