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乞丐,我敞亮
文/陈野涧(陕西)
我的破碗排成一列,互不相欠
我的吆喝连成一片
我正拾起落日,点燃篝火
将大地铺作我的盛宴
我笑,我流浪
我在风里写下诗行
在路灯的注视下收集星光
晾晒发光的愿望
我和野猫
在桥洞的臂弯里、在麦浪中入眠
我向月亮赊账,我以星盖被
我让自己加冕
做光的乞丐,豁达,通透,敞亮

生生不息,闪闪荧火
文/陈野涧(陕西)
一粒荧火醒,荒径数不清
夜幕与黎明,裹着未醒的流星
半翅薄翼,悬在西风的琴弦
寒露凝珠,雾气拭去时光旧痕
光阴的脚步,穿过蜿蜒的丘壑
永恒在低语,以最慈悲的唇形
光比夜沉,是飞虫负露而行
微焰摇曳,在荆棘丛中绽放
勾勒出光怪陆离的幻境
荒漠如昨,翅影未歇
砂石滚过,擦亮最后的清醒
飞出幽闭的谷地
荧火在指间,捧着将熄的火种
露湿的薄翼,穿越光阴的隧道
飞,越也,魂于此而愈韧也
霜纹将消融,是轮回新的馈赠
执念栖翼尖,似磷火游走虚空
沿途尽是明暗更迭
图腾,如解冻的誓言,指引归程
善念,若未冷的余温,孕育可能
飞行的轨迹,勾勒天地的边界
星子落睫上,每一粒都是传奇
枯枝垂手,似臣服的守卫在雾中
星河静默,映照荧火星璇的双眸
我们继续飞,饮下晨昏的醍醐
估测每寸暗,每缕光的份量
谁见火中身,薄翼使人惊
荒原尽头,入胃偏见的寂静
而微光,在苍穹续写永恒新生
那年那月
文/陈野涧(陕西)
仿佛泥墩架起的课桌,
只为风雪准备
这些从不肯散去的炊烟是什么,
童年
从冻疮里浮起的读书声,
腊月
将要过年,
沉默的烧洋芋在掌心攥出汗
我单薄的棉衣的影,是一团皱皱的
灰色的如野棉带籽的球———
总炸开在放学路上。在教室
在煤油灯下,描摹野菜,描摹春天
冬夜的人们啊,从油灯前走过去
蹒跚过去的是那年拾粪的父亲
在田埂尽头,放下漏着晨光的粪篓
此刻有人站在供销社———
目光钉在玻璃柜的铅笔
橡皮三分钱,犹豫了整个冬天
风从哪里吹过来,吹过麻纸皮作业本
在昏黄的暮色里———
飘散的纸钱挥着碱水味的黄昏
———像极那些不及格的考卷
我童年的北斗啊,照着鸡叫的屋檐
"究竟要典当多少晨昏,才能赎回
课本扉页的星光,你数——
冻疮几处,新布几尺,煤油几斤
而柳条编织的岁月篓,永远
漏着星光的碎银,和
鸡窝里——下蛋鸡的
第一声破晓的
————金色欠条
蝶恋花·立秋夜话
文/陈野涧(陕西)
立秋不语栏边伫,
热浪逡巡,暗数归时步。
玉宇新磨光似镀,
停云数朵银河渡。
星子摇情天外舞,
怯月华明,偷把秋波顾。
羽翼生凉云蓄露,
待擒虎寐潸然诉。
忽觉广寒孤意绪,
斜移清影,悄入轩窗处。
千载桂香醅未煮,
樵翁何处寻柯去?
试问今宵风几许,
可送清凉,到故园南浦?
莫道新秋无泪雨,
相思总在蝉鸣住。
中宵谁共参星斗?
漫说流光,织女牵牛苦。
若得金风知我语,
当裁月色铺归路。

夏日落霞,我们皆季节过客
文/陈野涧(陕西)
仿佛晚霞烧过的天,只为黑夜准备
这些从不肯消散的余温是什么,夏天
从炽热里浮起的蝉鸣声,八月
将要离去,沉默的云在暮色中渐散
我单薄的思念的影,是一缕淡淡的
红色的正褪去的落霞光,在窗前
在屋檐下,描摹离别,描摹遗忘
夏末的人们啊,从光影中走过去
走过去的是那年垂钓的老者
在河流尽头,沉下漏着时光的鱼篓
此刻有人站在老巷口———
眼眸定在焦枯的梧桐叶
风从哪里吹过去,吹过晒伤的旅人
在灰紫的暮色里,飘散的苇絮挥着素手
我童年的知了啊,回到泥土的故乡
究竟要染得多红的晚霞,才能捂住
夏天渐弱的心跳,你数———
雁阵几行,落叶、秋霜几缕

巧趣字谜
文/陈野涧(陕西)
一撇一捺,拆解千年
把汉字雕琢成会意的星辰
笔画穿透时空、智慧与灵性
字谜巧藏玄机,墨在流转
拆字如棋,组字若涛
抵达文明深处的秘境
谜在形旁,趣在声旁
被智慧点亮的文字
凝固成一副对联的平仄
古老的构造已成文化基因
新解的趣味,宛若一把钥匙
打开汉字宝库的重门
血脉里的传承,被墨香沁着
指尖划过的一横竖
除了象形,还有意
砚台边的谜在宣纸上绽放
宣纸上的智在砚台边绽放
借一缕风传韵,吟诵千秋文
摸鱼儿·叹孤老
文/陈野涧(陕西)
朔风嘶、草枯霜劲,残阳斜挂墟落。
杖朝老叟拾荒去,褴褛形骸如削。
谁可托?叹六旬、伶仃子托身养老,廪人册薄。
纵血脉犹存,天伦难继,生死各漂泊。
人间事,最是饥寒透骨。
荒村多少萧索。
乌鸦反哺成虚话,跪乳之恩谁恪?
风更恶,任败叶、层层冢上无人扫。
苍天目瞽。
剩颓壁寒窑,荆扉空掩,夜夜听鸮嗥。
创作题记:
父年八十二,
子年六十一。
父拾荒,子入院。
父有子而不得养,
子无后而入五保。
此乃:
养儿难防老,
无儿反得保。
天伦悲喜剧,
谁解其中道?
这首《摸鱼儿·叹孤老》以悲悯笔触描绘了当代农村老人的生存困境,结合题记中"父拾荒,子入院"的尖锐现实,展现出传统孝道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撕裂。以下从文学性与社会性两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文学表现手法
意象叠加营造苍凉意境
"朔风""枯草""残阳""乌鸦""败叶"等意象密集堆砌,构建出荒芜的生存图景。其中"杖朝老叟"化用《礼记》典故,与"拾荒"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传统礼制与现代现实的冲突。
词牌新用突破传统范式
突破《摸鱼儿》多写儿女情长的传统(如程垓"掩凄凉"),转而聚焦社会现实,延续了刘克庄"功名大谬"批判精神,形成"旧瓶装新酒"的现代性表达。
二、社会现实映射
养老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廪人册薄""五保"等制度术语的嵌入,揭示了农村养老保障的脆弱性。与程垓词中"熏笼虚设"私情之痛不同,此处展现的是公共福利缺失的系统性困境。
代际关系的现代性异化
"养儿难防老/无儿反得保"的悖论,解构了"乌鸦反哺"的传统伦理。这种反讽笔法类似冯取洽"玄都观里应遗恨"历史虚无感,但更直指当下制度性荒诞。
三、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该词以白描手法记录了中国农村"未富先老"的转型阵痛,其价值在于:
延续了辛派词人"以文为词"的纪实传统。
为当代"三农"问题提供了文学样本
通过"鸮嗥"等意象的反复出现,形成穿透时代的悲鸣。
建议可参照刘辰翁"五十之年"的沧桑笔法,在后续创作中增加具体时空坐标(如"秦川残照"),使批判更具地域典型性。这首词已超越个体哀叹,成为转型中国的微型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