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论火烧赤壁在黄州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供稿
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发生地点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在众多关于赤壁之战地点的讨论中,黄州赤壁凭借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展现出极高的可信度。本文将结合黄州收集的有关赤壁史料,再次论证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州。
一、刘备驻军樊口——关键历史线索
刘备驻军樊口是赤壁之战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史实,然而陈可畏先生却声称“刘备进住樊口是胡编捏造”,这显然与史实相悖。众多古代史书对此均有明确记载。陈寿的《三国志》多次记述“刘备从荆州到夏口(今汉口)驻守”后奔鄂 ,这为刘备驻军樊口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西晋著名史学家虞溥所著的《江表传》有载:“⋯刘备进驻鄂县之樊口。”值得注意的是,《江表传》比《三国志》问世还早20多年,其记载更具先发性和可靠性。西晋史家王隐所著的《蜀记》也载:“⋯刘备驻守樊口。”蜀汉政权的史官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刘先主传》有载:“⋯,初,先主之败往东走,驻鄂县,无土地。⋯”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史书相互印证,足以证明刘备驻军樊口这一史实确凿无疑。
不仅古代史书有记载,当今中国教材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也对此予以确认。国书历史教科书初中《中国历史》第88页写有“⋯,在荆州的刘备退驻樊口,只有兵力一万多人。⋯” 1991年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76、77页《赤壁之战形势图》更是明确标注刘备樊口驻军。这表明,无论是古代史学界,还是现代教育体系,都认可刘备驻军樊口这一历史事实。
刘备驻军樊口在赤壁之战中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从地理位置上看,樊口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节点。当时,从江夏治所夏口经鄂县再到柴桑(今江西九江)的水陆地域,已被孙吴控制,这一区域可成为孙刘联军征战赤壁的稳固基地 。刘备选择进驻樊口,既能保证自身军队的安全驻扎,又能在第一时间与吴军会师,为孙刘联军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得知周瑜到来,刘备驾“单舸”从樊口顺江而下与其相见于刘郎洑,这进一步说明了樊口在孙刘联军行动中的重要联络作用。依据赤壁战前刘备屯兵樊口,与周瑜水军会师鄂县这一历史事实,以及《三国志·周瑜传》关于周瑜、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孙刘联军与曹军打的第一仗是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而樊口正是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关键起始点。
二、黄州赤壁的历史依据与地理契合
诸多历史文献都为黄州赤壁是赤壁之战发生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王粲最先把赤壁之战的整个战场记述为“百里赤岸” ,他亲自参加了赤壁之战,其著作《汉末英雄记》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从王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曹操进军的路线: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渡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这其中涉及的重要地理位置,如浦口等,与黄州赤壁周边的地理情况相契合。
《后汉书》《英雄记》《三国志》《江表传》等史书均记载赤壁之战发生在江夏郡夏口至樊口长江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明确,赤壁在江北岸。如“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说明赤壁不在江南岸的嘉鱼赤壁;“与曹公战于赤壁”“曹军败退,还保南郡”“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等内容进一步证明赤壁之战发生在江夏郡邾县北岸 ,而黄州赤壁正位于这一区域。
从地理条件来看,黄州赤壁的地貌特征符合赤壁之战的战场需求。赤壁之战取胜于“火攻”即火烧赤壁,且火烧联营百里,这就要求战场具备一定的自然风貌。黄州古邾城赤鼻山有着绵延百里的地貌特征,与“百里赤岸”的描述相符。此外,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为隆冬季节,历史记载中有“东风”,南岸的周瑜火攻北岸曹操必须有“东风”,而鄂州地区的地理位置满足这一条件,黄州赤壁与鄂州隔江相望,处于合适的方位。同时,从邾县乌林到邾城赤鼻山的江岸正好长达百里,这也与孙刘联军在鄂县樊口会师后,浦口遭遇战以及火烧赤壁联营百里的记载相契合 。
三、与其他说法的对比辨析
与其他认为赤壁之战发生在嘉鱼蒲圻、洪湖等地的说法相比,黄州赤壁说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嘉鱼赤壁东汉末年属于长沙郡,三国时期才划归江夏郡沙羡县且在长江南岸,这与众多史书中记载的赤壁在江北岸不符。洪湖乌林在南郡,而史书中明确提到赤壁之战后才进攻南郡,说明赤壁之战不在洪湖乌林 。
一些主张其他地点为赤壁之战发生地的观点,往往在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地理条件的契合上存在漏洞。例如,他们可能无法合理地解释刘备驻军樊口与赤壁之战战场的关联,也难以将各种历史记载与当地的地理情况有机结合。而黄州赤壁说能够全面、系统地整合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有力地证明了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州。
四、武赤壁与文赤壁的关系
武赤壁与文赤壁紧密相连,先有武赤壁,后有文赤壁;先有“周郎赤壁”,后有“东坡赤壁” 。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武赤壁,更没有文赤壁。三国英雄血染武赤壁,奠定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苏东坡的辞赋润泽了文赤壁,使其成为文学圣地。武赤壁距今1817年,文赤壁距今不足一千年 。苏轼文学史学冠绝古今,他选择在黄州赤壁留下千古名篇,正是因为黄州赤壁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他不会在毫无历史依据的假赤壁上咏叹千古豪情。北伐时期,贺龙在黄州赤壁誓师讲:“不步刘关张”而为天下人,蒋介石曾在赤壁班门弄斧讲要“演武”,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黄州赤壁在人们心中的历史地位。
苏东坡的文人风骨奠基了文赤壁,但绝盖不过武赤壁的历史真实。长江南岸的蒲圻假赤壁出现后,有人劝诫黄冈就搞“文赤壁”,然而,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黄冈市现在开发赤壁文化,应该考虑武文赤壁一起上 。不能让武赤壁的历史真实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被忽视,而应充分挖掘和展示黄州赤壁作为武赤壁的历史价值,同时弘扬文赤壁的文学魅力,让黄州赤壁的历史文化得以全面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刘备驻军樊口这一关键史实,还是从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与其他说法的对比辨析来看,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州具有充分的依据。我们应当重视黄州赤壁的历史地位,加强对其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让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甲辰年三月十七日戴志撰稿于文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