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火烧赤壁在黄州
一一基于古史记载的逻辑梳理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供稿
2025年8月12日
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发生地长久以来备受争议。而黄州赤壁说在诸多史书记载中,有着深厚的逻辑脉络支撑,值得深入探究。
西汉桑钦所著的《水经》,作为目前可考最早记载赤壁相关内容的史书,提及邾县赤鼻山,这是赤壁相关记载的源头。在西汉时期,邾县赤鼻山是唯一与赤壁相关的地点,没有其他任何赤壁的记载。这就如同在历史长河中,种下了一颗关于赤壁的种子,为后续的论证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曹操的军谋祭酒王粲,这位赤壁之战的亲身经历者,在《英雄记》中留下了重要线索。他跟随曹操到过黄州赤壁,当时东汉时期,仅存在邾县赤鼻山(且有50%的可能性彼时已称为赤壁山),尚无其他赤壁的记录。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 ,这清晰地指明赤壁在江北,而黄州赤壁正是江北唯一符合条件之地。此外,书中提到曹操从汉水来下大江,住浦口,这表明曹操越过了夏口,与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备走夏口”的说法相矛盾,同时也间接证明了黄州赤壁的可能性。曹操临时驻军新洲涨渡湖(浦口),从行军路线和地理位置的逻辑关系来看,黄州赤壁更符合赤壁之战发生地的特征。
从时间逻辑顺序上分析,西汉、东汉时期都只有邾县赤鼻山与赤壁相关(或东汉时期已称为赤壁山),那么在东汉末年发生的赤壁之战,其古战场极有可能就是邾县赤鼻山,也就是如今的黄州赤壁。这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唯一性做出的合理推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没有其他地方能够与赤壁之战的相关记载相契合。
在其他史书记载中,也能找到赤壁之战战地在黄州的诸多证据。如“备从鲁肃计,驻鄂县樊口”“欲从赤壁渡江”“终不得渡”“临江而旋”“临江而不济”等记载,这些都与黄州赤壁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相呼应。从行军路线来看,刘备驻军鄂县樊口,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曹操欲从赤壁渡江进攻南岸,符合当时的军事战略布局。如果赤壁在其他地方,这些记载的逻辑关系就难以成立。
古书记载中关于黄州周边地理环境的描述,如“江水又东过邾县南,江水东径白虎矶北,山临侧江濆,又东会赤溪夏浦浦口,江水右迤也”“江水又东会赤溪夏浦浦口” ,这些对黄州周边水系和地理特征的记载,进一步佐证了黄州赤壁的可能性。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黄州赤壁周边的地理条件,如临江的地形、周边的水系等,都符合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理要求。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当代似乎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从源头上分析问题的逻辑证据来进行有力的论证。只有深入挖掘这些古史记载中的逻辑关系,从源头上找出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赤壁之战发生地的争议问题。通过对五部古史记载的逻辑梳理,黄州赤壁作为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可能性极高,其背后有着严密的历史逻辑和地理逻辑支撑,值得学界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乙已年秋月戴 志撰于文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