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王占山》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3日
马学林笔下的十首诗词,仿佛十面战鼓擂响在当代文坛,为“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占山将军构筑起一座诗歌纪念碑。当“弹雨刀光七秩前”与“勋光闪耀”在诗句中交相辉映,一位身披历史硝烟的老英雄形象便如丰碑般矗立——那些弹孔、烽烟与赤诚丹心,在文字的熔炉中淬炼成不朽的史诗。十首诗词如十面猎猎飘扬的战旗,将王占山将军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与巍然如山的革命精神,雕琢为一座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学丰碑。
(一)
1. 这组诗词以浓墨重彩之笔,钩沉起那段铁与火的记忆。“弹雨刀光七秩前”、“百战归来红血洒”、“烽烟里,枪痕印”等句如利刃,刺破时间的帷幕,将我们带回枪林弹雨的战场。诗人以具象之笔刻画将军的勇毅:“枪洞卅余铭铁骨”、“弹痕洞似印烽烟”、“衣襟枪洞书英勇”——这遍布全身的累累伤痕,是将军身经百战最血色的勋章,它们如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一位老兵的坚韧与赤诚。当“铁血征程百战郎”于“枪林弹雨砺刚肠”,那具饱经创伤的躯体便成了一部无言而震撼的英雄史诗。
2. 马学林先生并未止步于硝烟的再现,他更以深邃的目光投向英雄的精神高地。勋章闪耀,在诗中升华为精神图腾:“勋光闪耀先”、“金炉光耀授勋章”、“勋灿襟前昭日月”。这“七一勋章”的光芒,是“丰碑金铸耀云天”的具象化,是“功绩粲然青史镌”的永恒见证。将军那颗滚烫的报国之心,被诗人凝练为“丹心映日光千道”、“寸心丹”、“丹心耿耿耀穹苍”等意象,如暗夜星辰,照亮历史的天空。尤其“后辈擎旗承壮志”一句,既是对将军精神的深情仰望,亦是对红色血脉永续传承的坚定期许。勋章因这颗赤子丹心而超越金属的冰冷,化为精神星空中不灭的恒星。 (二)
1 . 将军的伟岸形象,在诗词中被赋予超越时间的永恒质感。诗人将“铁骨”意象反复锤炼:“铁骨聚英贤”、“铁骨立疆场”、“铁血寒”,这些如钢铁浇铸的词语,构建起将军顶天立地的精神骨架。“松青百岁傲冰霜”、“期颐赤子诚”等句,则让将军晚年的形象如南山劲松般苍翠挺拔。诗人更将英雄置于宏大时空维度中审视:“星斗长镌忠烈骨,照人寰”、“功业丰碑铸,丹心照八荒”、“辉映日同光”——当忠魂融入星斗,当丹心光耀八荒,王占山将军的生命便挣脱了时间的束缚,在历史天幕中成为永恒坐标。这坐标如北斗,为迷途者指引方向;如灯塔,为夜航者照亮彼岸。
2. 马学林先生的诗词创作,本身就是对王占山将军“倾心传播红色革命基因”崇高风范的深情呼应与艺术践行。十首作品体裁丰富——七律的庄重、五律的凝练、山花子的婉转、临江仙的飘逸、翻香令的古雅、浣溪沙的清丽,如同为英雄丰碑精心雕琢的十根支柱。诗人严格遵循平水韵与词林正韵,在古典诗词的严谨框架内,灌注澎湃的时代激情与深沉的革命情怀。这种形式上的回归与内容上的创新,使英雄赞歌既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千年血脉,又跃动着革命精神的时代脉搏,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完成了红色基因的艺术编码。
(三)
1. 当王占山将军“一身正气报党恩”的清风与马学林诗词中“清风盈袖砺身志”的廉洁品格在精神空间里相遇,我们触摸到革命者最本真的质地。将军身上那38处伤疤,在诗中化为“枪洞卅余铭铁骨”的壮烈符号,其背后是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无悔付出。诗人以“赤帜高擎霜月下”的意象,高度凝练了将军“坚定跟党走、为人民打江山”的毕生信仰。这份信仰历经“沙场浴血卫家邦”的洗礼,最终升华为“心红永似沐朝阳”的纯粹境界。
2. 马学林先生十首诗词组成的英雄礼赞,其价值远超越文学本身。它们如十面明镜,映照出王占山将军由百战老兵到“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壮阔人生;又如十支火炬,传递着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诗人以文字为基石、以韵律为刻刀,在历史的长河上精心构建起一座宏伟的“英雄诗碑”。碑上铭刻的,是“铁血征程百战郎”的烽火记忆,是“丹心耿耿耀穹苍”的精神高度,是“后辈擎旗承壮志”的永恒召唤。这座由文字铸就的丰碑,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散发精神热量,使后来者得以仰望那“星斗长镌忠烈骨”的璀璨光芒。它提醒我们:英雄从未远去,其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
(四)
1. 马学林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复原了王占山将军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雄姿。这些诗句如刀凿斧刻,深入骨髓地呈现出战场的残酷与英雄的坚毅。“弹洞卅余铭铁骨”与“衣襟枪洞书英勇”两句,以身体为画卷,将三十八处战火留痕升华为精神图腾。那累累弹孔不再是简单的创伤,而成为铮铮铁骨最直观的勋章,在“枪林弹雨砺刚肠”的淬炼中,彰显着“铁骨铮铮昭日月”的生命硬度。
2. 战场细节在诗人笔下获得了动人心魄的浮雕感。“烽烟血染旌”、“壕堑深埋铸脊梁”等句,将金城战役中四天四夜三十八次击退进攻的壮举,浓缩为血与火的意象结晶。这些字句如重锤击打人心,令读者仿佛听见“铁马嘶风忆旧师”的战场回声。诗人特意点出“少年披战名”,让英雄形象在青春热血与战火洗礼的双重维度中更为饱满——一个“赴戎程”的年轻生命,在硝烟中百炼成钢。
(五)
1. 王占山将军的“七一勋章”在诗中化为一道贯穿时空的光芒。诗人用“勋光闪耀”、“勋灿襟前”、“金炉光耀”等金色意象群,将物质勋章升华为精神太阳。“百年华诞授勋光”一句,巧妙将个人荣誉与党的庆典交织,使勋章成为历史对忠诚的最高认证。
2. 马学林以精妙的时空对照,突显了勋章的分量。“百战归来红血洒”与“勋光耀吉祥”形成跨越数十年的生命组曲;“弹雨刀光七秩前”与“功绩粲然青史镌”则构成从战场瞬间到历史永恒的艺术张力。这种匠心独运的时空架构,在“星斗长镌忠烈骨”中达到高潮——勋章的光芒已融入银河,化为照耀人寰的永恒星辰。
3. 诗人更以“丹心”为轴心,铸就了贯穿英雄一生的精神图腾。“丹心映日光千道”、“寸心丹”、“心红永似沐朝阳”等句,如不断强化的主旋律,将王占山将军对党的赤诚凝练为最耀眼的诗歌意象。这颗“丹心”在“赤帜高擎霜月下”的寒夜中愈加鲜红,在“报国志如钢”的誓言里百炼成钢,最终在“清风盈袖砺身志”的晚节中光耀千秋。当战火远去,英雄的精神如何延续?马学林以诗人的敏锐给出了答案:“后辈擎旗承壮志”。在“传薪万寨续多烟”的意象中,英雄精神如星火燎原;“松青百岁傲冰霜”则以岁寒松柏的经典意象,喻示着革命传统的长青不朽。
(六)
1. 诗人对精神传承的艺术表达尤为精妙。在《翻香令》中,“沁血深、化作傲梅香”一句堪称神来之笔——那浸透战袍的鲜血,经岁月酝酿竟升华成傲雪寒梅的芬芳。这种从“铁血寒”到“傲梅香”的意象转化,完成了残酷战争向精神崇高的审美涅槃。而“辉映日同光”的结句,则让英雄精神融入宇宙韵律,成为与日月同辉的永恒存在。
2. 当王占山将军“百战归来”,历史赋予了他双重身份:既是烽火岁月的幸存者,更是精神火炬的传递者。马学林这组诗词的精髓,正在于以文学之鼎熔铸了这两重生命,使我们在“铁骨聚英贤”的铿锵诗句中,触摸到一个民族最坚硬的脊梁。
透过“弹洞卅余”的肌理与“勋光闪耀”的辉煌,马学林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英雄的诗歌维度。当“星斗长镌忠烈骨”的诗句在星空下回响,那已不仅是文字,而是精神银河中永不熄灭的恒星。王占山将军以血肉之躯书写的忠诚,在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它昭示着我们:真正的勋章不仅佩戴在胸前,更应熔铸于民族血脉,照亮每一个后来者脚下的征程。
(七)
1. 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铸成钢铁长城,王占山将军的38处伤疤成为马学林笔下最震撼的意象。第一首七律中“枪洞卅余铭铁骨”以惊心的数字与“铁骨”的刚强形成强烈张力。第三首七律进一步深化:“衣襟枪洞书英勇,壕堑深埋铸脊梁”——那穿透衣襟的枪洞,不再仅仅是肉体被创的印记,它被诗人升华为一部用血肉写就的英雄史诗;深埋战士的壕堑,则成了锻造民族不屈脊梁的熔炉。第七首《山花子》以“弹痕洞似印烽烟”的凝练表达,让每一处伤疤都成为浓缩烽火岁月的微型浮雕。这些具象描写超越了伤痕本身的意义,它们被诗人淬炼为一种醒目的精神符号——伤疤并非战争残酷的终点,而是英雄主义在个体生命上开出的倔强花朵,是勋章最原始、最令人泪目的底色。
2. 当硝烟散去,那历劫不灭的赤诚丹心,便如暗夜明灯般照亮了英雄的全部生命意义。第二首七律中“丹心映日光千道”,将赤诚之心与万丈光芒熔铸一体,这份心志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恒星般永恒燃烧。第四首五律“孤忠赤帜天”的意象,则将个体对党的忠诚无限放大,与飘扬的旗帜一同融入了整个苍穹。第七首《山花子》里“赤帜高擎霜月下,寸心丹”的描绘,那寒霜冷月下依旧高擎的旗帜,正是英雄用一颗滚烫丹心在冰冷现实中燃起的信仰火炬。第十首《浣溪沙》结句“心红永似沐朝阳”,则把这份赤诚定格在永恒的光明状态,象征其精神品质如日之恒。从战场上的舍生忘死,到和平年代的清正家风,其生命轨迹正是“丹心”最饱满的注脚。
3. 马学林的艺术匠心,在于他善于将惨烈的战争记忆,淬炼为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崇高意象。第九首《翻香令》中“烽烟里,枪痕印,沁血深、化作傲梅香”的笔触堪称神来——那深入肌骨的枪痕,经由诗人意象的奇妙转化,竟如梅花在苦寒中绽放,散发出凛冽的芬芳。这一“铁血化梅香”的升华,使残酷的战争记忆挣脱了痛苦的泥沼,完成了向精神图腾的美丽涅槃。第七首《山花子》中“星斗长镌忠烈骨,照人寰”的结句,将英雄的忠魂刻入宇宙星图,其光芒如星辰般指引人间正道。第四首五律“丰碑立巨肩”的意象,更赋予英雄以顶天立地的象征意义,他托起的不仅是个人的功勋,更是一个民族挺立的精神丰碑。这些意象的熔铸与升华,使王占山的英雄形象挣脱了具象的束缚,成为矗立于时间长河中的精神灯塔。
结语
马学林十首诗词,正是以“弹痕”为经、“丹心”为纬,在语言的织机上重现英雄传奇。诗中那些密集的弹孔与高扬的赤帜,不仅忠实记录了王占山将军金戈铁马的一生,更以诗的意象炼金术,将硝烟、伤痕与忠诚熔铸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崇高象征。当和平年代渐使弹痕模糊,马学林的诗词便如星斗般镌刻下忠烈之骨,让英雄的傲骨梅香弥漫于人类精神的长空,永恒照耀着后来者前行的路途——那勋章所闪耀的,是无数伤痕被信念点亮的璀璨星辰;英雄所留下的,是生命在血火中涅槃后永恒不灭的精神芬芳。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