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铸丰碑——记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3师师长王仁斋
一罗培永
在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谱中,王仁斋的名字如同一颗永不褪色的星辰,闪耀在白山黑水间。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3师师长,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直至1937年血洒疆场,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和人民的忠诚。
王仁斋出生于山东文登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随家人闯关东来到辽宁抚顺。东北大地的广袤与坚韧,在他心中埋下了不屈的种子。青年时期,他目睹了日寇对东北的侵略与掠夺,百姓流离失所、山河破碎的景象,让他立下了“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誓言。1927年,王仁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王仁斋毅然投身抗日武装斗争,在抚顺、沈阳等地秘密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为抗日队伍输送兵员和物资。1932年,他参与创建了海龙工农义勇军,任参谋长,率部在通化、柳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这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队伍,在王仁斋的带领下,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时而伏击日军运输队,时而突袭伪警察署,让日寇疲于奔命。
1933年,海龙工农义勇军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王仁斋任副官长。他不仅是军事指挥的行家里手,更善于团结各族群众。在游击区,他带头帮助百姓耕种、收割,向群众宣讲抗日道理,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团结起来打鬼子”的口号,赢得了山区各族人民的信任。许多猎户、伐木工人主动加入队伍,为抗日联军传递情报、充当向导,形成了军民一体的抗日防线。
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王仁斋任第1军3师师长。此时,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3师负责在抚顺、铁岭、开原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牵制日军兵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这一地区是日军的“模范统治区”,据点密布、封锁严密,但王仁斋毫无惧色,他将部队化整为零,以“飘忽战术”与敌周旋。
在王仁斋的指挥下,3师打了一系列漂亮的伏击战。1936年秋,他得知日军一支运输队将从铁岭向开原运送武器弹药,立即率部在必经之路的山谷设伏。当日军进入包围圈后,王仁斋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出,轻重武器齐发。经过两小时激战,全歼日军小队,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数千发,还有一批粮食和药品。这场战斗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不少青年当场要求参军。
同年冬季,日军对3师游击区发动“大扫荡”,调集千余兵力分三路合围。王仁斋沉着应对,利用暴风雪天气,率部穿越密林跳出包围圈,转而奇袭日军后方据点。他们炸毁日军仓库,烧毁营房,迫使“扫荡”部队回援,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企图。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灵活战术,让日军多次扑空,不得不承认“王仁斋部如同雪地游龙,难以捉摸”。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为巩固东北后方,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了更为疯狂的“围剿”。3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粮食短缺、冬衣匮乏,战士们常常靠野果、树皮充饥,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露营。王仁斋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把仅有的棉衣让给伤员,自己则裹着破旧的毯子指挥作战。他常对战士们说:“越是艰难,越要咬紧牙关,我们多坚持一天,前方的同胞就少受一分苦难。”
同年9月,王仁斋率部在铁岭县范家屯执行任务时,遭到日军重兵包围。激战中,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不幸被流弹击中腿部。为了不拖累部队,他命令警卫员带着重伤员突围,自己留下掩护。面对围上来的日军,王仁斋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36岁。
王仁斋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山岗上。每逢清明,总有群众悄悄来到墓前,献上一束野花,缅怀这位为抗日捐躯的英雄。他带领的3师虽然失去了师长,但战士们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在东北大地与日寇战斗,直至抗战胜利。
从山东汉子到东北抗联将领,王仁斋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英雄本色。他在林海雪原中留下的足迹,在百姓心中刻下的丰碑,永远不会被岁月磨灭。正如东北抗联老战士回忆的那样:“王师长就像长白山的青松,风雪越大,腰杆越直。有他这样的人在,中国就不会亡。”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王仁斋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依然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民族的复兴而奋勇前行。
烽烟辽沈起苍黄
血沃关东土亦香
跃马挥刀驱日寇
披星戴月护家邦
林海藏兵施巧计
雪原跃马展锋芒
身死名存昭日月
英魂万古镇边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