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评:径纬分明说的清!
(白岩松,央视主播)
卢化南在50年前,用考察和哲理的办法,推导出外星陨石年代,动力、碰撞地球板块隆起的过程。符合地球表面的变化,被历史、地质、生物化石所证明,能自圆其说,没有难题漏洞。
青藏高原约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300-1500千米,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主峰8000多米,被称为“世界屋脊”。内中的洞有三个台湾那么大,符合客观情况,径纬分明,大家一听就懂。与现在的科学主流认识不完全一致,是学的知识、背景、阅历、检验方式不同,也有融合的地观点,科学主流们不能自圆其说还在完善。
现在他们以仪器测试为根据,还需要很长时间和经费去攻关。如能达到一致,科技就会快速发展。关于青藏高原内可能存在的地下空洞,目前科学界尚未有确凿的证据和统一的解释。以下是从科学角度对这一现象的几种可能解释:
一、板块构造活动的结果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这种剧烈的板块运动可能导致地壳的断裂、变形和抬升,从而在某些区域形成地下空间。然而,这些空间通常会被后续的沉积物填充,或受到地质活动的进一步改造,因此很难形成大规模的、长期存在的空洞。
二、岩浆活动的产物
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历史中,岩浆活动频繁。岩浆的上升和冷却可能导致地壳的局部熔化、变形和空洞的形成。然而,这种空洞通常规模较小,且由于岩浆的冷却和凝固,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稳定的空洞。
三、地下水系统的存在
青藏高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系统。这些地下水系统可能通过溶解、侵蚀作用等方式,在地壳中形成一定规模的空洞或通道。然而,这些空洞通常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且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形成像传闻中那样巨大的空洞。
四、探测技术的局限性
目前用于探测地下结构的技术,如大地电磁探测、地震波探测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技术可能受到地壳复杂性、探测深度、分辨率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对地下结构的解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于青藏高原内可能存在的地下空洞,需要更先进的探测技术和更深入的研究来验证。
五、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任何新的发现或假设,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审查。对于青藏高原内可能存在的地下空洞,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和科学解释。因此,在得出结论之前,应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避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理论。
概括起来,青藏高原内可能存在的地下空洞,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地质现象。目前科学界尚未有确凿的证据和统一的解释,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先进的探测技术来揭示其真相。同时,公众也应提高科学素养,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
这两种说法,谁是谁非?留给后代去验证吧!我自己感到卢化南说的有道理!
白岩松 文小言代笔
2025.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