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从倾听开始
——与老人共建温暖的家
作者//张玉森
审核/金玫瑰
主播/蒋本义
总编/李淑林

傍晚的小区花园,长椅上常围坐着几位老人。他们微微前倾,放慢语速,交换着谁家孩子考了第一名、哪栋楼新来了住户。哪怕听力衰退,也要反复确认每一个名字、每一串数字。那一刻,打听不是窥探,而是把散落的日常重新串成故事的针线。
为什么老人总爱“问东问西”?当职场谢幕、老友四散,世界像忽然调小了音量;打听,便成了他们放大生活的按钮。每一次追问,都是在说:“我还在意你们,也想被你们在意。”耳聋者尤甚——声音被截留,情感更需靠语言重新抵达。
于是,同一个动作,在不同家庭里长出截然不同的果实。
有的家庭把问答酿成暖汤。孩子下班回来,先陪奶奶把今天的微信步数、菜价涨跌、甚至同事家的猫几点打翻水杯,都细细说一遍。老人笑得像听连续剧,孩子也觉得一天的疲惫被轻轻接住。问答之间,两代人重新找到了共同话题,家就有了柔软的回声。
也有的家庭把打听当成噪音。年轻人皱眉:“这些鸡毛蒜皮有什么好问的?”一句“别管闲事”,像把门“砰”地关上。老人愣在原地,手里还攥着没问完的半句话——那其实是他想递给你的牵挂。门里的沉默,比听力更先衰老。
其实,理解并不昂贵。也许只是多给五分钟,把语速放慢两度;也许只是把“你又问这个干嘛”换成“说来听听”。当我们肯蹲下来,与老人视线齐平,就会发现:他们想知道的不是秘密,而是“我在你生活里还有位置吗?”
当然,理解是双向的。老人也可以把视线从子女的窗口移开片刻,去种一盆花、学一支曲子、加入一场老年旅行团。当生活有了新的支点,打听便不再是唯一 的通道,而是众多拥抱世界的方式之一。
家,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或索取,而是一场持续的对话。让我们把每一次“打听”都翻译成“我想靠近你”,把每一次回答都翻译成“我一直都在”。当耐心与兴趣相遇,当关怀与自由并存,家就成了最宽阔的耳朵,和最柔软的回声壁。
愿我们都能在倾听与诉说之间,把岁月调成温暖的底色,让老人安坐花园,也能听见整个家庭的笑声。



张玉森老师部分书法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张玉森,济南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就职于济南市教育局(现已退休)。退休后,他依旧钟情于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颇丰。他还是相关书协、联谊会、研究院的会员。他擅长文学创作,众多原创诗词、散文及其他文章被国内报纸、书刊及媒体平台刊载,并多次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他被《齐鲁文学》杂志社聘为签约作家,是中国新诗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会员。


